第A8版:美丽乡村

品味古村乡韵

——走进传统村落(十四)

龙泉锦安村

  •   一个等你去发现的神秘山村
      在龙泉城区东北方向,龙(泉)遂(昌)松(阳)交界处,距三市(县)城区差不多都在100华里左右的莽莽群山中,有一座常年云雾缭绕、海拔1200余米的八仙山,山下有一个住着400余人口的古村落,那便是道太乡锦安村。
      这里四面群山环绕,呈小盆地形,其中两座小山极象盘踞着的两只狮子,古树掩映,绿竹繁茂;梯田成垄,阡陌交错;山泉环绕,小桥流水;青瓦泥墙,鳞次栉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建于明、清两代的标志性建筑大帝庙、神殿、禹王殿、吴氏宗祠等庙堂,飞檐挑角、雕梁画栋、造型古朴、风格典雅。
      八仙山奇幻莫测,至今仍保留着“牛踏步”、“银坑洞”、石砌“白鹤仙娘庙”等千年古迹,还有一系列口头流传的民间传说。
      村上农户以延陵郡吴姓为主,寻根究底乃春秋时吴国贤达多才、辞让王位、道德高尚、受封延陵而“遁耕稼”,号称延陵季子的季札之后裔。村人常年供奉于吴氏宗祠的开村始祖乃吴良二太公。
      据载,元末明初,始祖吴良二携妻林氏从遂昌县十四都居洋村迁徙到锦安定居,至今已经经历了二十四世近七百年历史。
      自古以来,锦安人崇尚文明,热爱自然,尊重文化,重视农商。他们农忙时节辛勤劳作,农闲辰光习文经商。自己再苦,也要送儿女出山求学。
      这儿民风淳朴,人们刻苦勤劳。自列祖列宗开始便刀耕火种,汗洒山岗,开山种苞萝,凿田播水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三百六十日,劳力基本无空闲。虽然身为农夫,村中却也有不少自学成才的“秀才”,若遇节日或红白喜事时,村人们都喜欢聚在一起听他们聊封神、话三国、说隋唐、评水浒,诚有太白遗风,便是从一些老太太口中也能说出曹操、周瑜、诸葛亮,唐僧、孙悟空……
      虽然身居深山,貌似与世隔绝,但锦安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华之一角,炎黄之子孙,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关民族存亡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在那成千上万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行列里,就有来自锦安的战士。
      1935年,刘英、粟裕曾率领一个排的兵力进驻锦安村,并发动群众,开仓分粮,组织农会、游击队、儿童团,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红军选定村脚居高临下的坛头背吴明义家房屋作为指挥部,在该房屋后背北墙挖了两孔枪眼,前面南墙挖了一孔枪眼,现该屋尚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国家测绘局和空军部队派人在八仙山顶修建了一座木质航空标架,70年代又改为铁质,现仍完好立于山上。
      师于凤阳人、从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锦安花鼓,深受村人及周边村坊欢迎,因而久传不衰。近年已在当地文化部门协助下,用文字、影像记录下来,并列入丽水市级“非遗”项目加以保护。而几百年来每年一次从不间断的迎神、开年等别具一格的习俗,至今仍然热情不减,按时举行。 吴炜
    黄岩布袋坑村
    有“21世纪世外桃源”之美誉
      布袋坑村位于黄岩区屿头乡,北邻临海市,西毗仙居县,南近省内第三大水库长潭水库。距离黄岩城区50公里,海拔500多米。村中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古民居,有“21世纪世外桃源”之美誉,2010年被命名为台州市摄影基地和美术家写生基地。
      布袋坑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村子沿着一条溪坑而建,地形两头尖,中部圆,宛如布袋而得名。村口的石桥就是布袋口。另外一种说法则是与民间的布袋和尚传说有关。相传,唐末至五代时,僧人布袋和尚云游到此,人们就把村子命为布袋坑。
      布袋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民居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地散缀在青山碧水之中,河中游鱼嬉戏,碧水清澈,村民昼不闭户,民风淳朴,环境幽美。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造就了布袋山弥勒谷青山绿水相间的清幽环境。这里,也是一块风水宝地。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精粹在这里都能充分体现。漫步在小村中,你会看到建筑依山傍水,讲究整体原则、天人合一,更为神奇的是布袋古村形如一条游龙环卧。有龙首、龙角、龙耳、龙前爪、龙背、龙脊、龙胸、龙腹、龙鳍、龙后爪惟妙惟肖。行走在古村中,你会有物我两忘的感觉。
      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的进展,配套设施齐全,农家菜馆遍布,特色风味小吃丰富,停车场面积较大,全村可容上千人同时就餐,住宿条件也初具规模。机场、高铁、国道等立体交通网可为您提供便捷的交通,适宜自驾游或团队游。
      初夏时节,女人们从山上采下金银花,晾晒在竹匾上,整个村子弥漫着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坐在老宅里,品着山里的农家菜,喝上几碗农家自酿的糯米酒,欣赏着墙外盛开的桃花,颇有世外桃源的感受。
      在这里,观东海日出、云海,可与泰山、黄山媲美。山清、水秀、石奇、佛缘、村古……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布袋山向你展现出的山水之美、人文之深,会让你流连忘返。她的美丽,她的神奇只有到此游历后才能知晓。
    嵊州竹溪村
    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
      竹溪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西北部,会稽山脉中段,绍兴小舜江源头,距嵊州市区63公里,“清溪屈曲抱村前,四面峦峰同城郭”,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全村560户,1611人,村内多为钱氏。
      古村占地面积2.4公顷,始建于宋淳熙四年(1177),武肃王第九世孙钱蕙与弟钱芝览竹溪胜境,溪边苦竹丛生,故名为“苦竹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苦尽甘来,去“苦”字称“竹溪”。
      村落布局依山面溪,前低后高,有较大坡度。村内道路选用卵石铺成,古朴而整洁。村中直路边设置太平塘,以防火。现存古建筑以旗杆台门为中心,周围分布有老屋台门、前台门、壹丰台门、贰丰台门、吴家台门等十多座台门,相连成片,多建于清、民国时期。武肃王第30世孙钱万象于清朝道光年间营建旗杆台门,东西长百米,南北宽五十米。整体建筑共66间,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构思整齐、风格独特、雕刻精致。现为文物保护点。除此之外,均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大多朝东或南,平面布局强调中轴线对称,面宽较小,两侧设侧门,多两层楼房,青砖灰瓦,白墙硬山顶,设置封火墙。
      台门用条石砌基,石板铺面,八字型龙虎门,屋顶是五层封檐,柱梁上雕刻有精美的动物图案,天井用鹅卵石铺成。科学的建筑布局、独特的山区建筑风格、精致的雕刻艺术,显示着以前主人的豪华与大气。
      竹溪钱氏人才辈出,在清代和辛亥革命时期当地出过一批颇具影响的人士,如钱万象、钱孔和、钱谲鹏、钱登选、钱骏等。国民党时期曾出过七位将军。
      当地特色产品有香榧、苦丁茶、笋煮菜、板栗、秋梨、山楂、地参(笋干)等。此外,竹雕、树桩盆景等也非常出名。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由本报记者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