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拼爹”要不得“拼妈”也要适度
继“拼爹”之后,“拼妈”一词又浮出水面。有年轻妈妈自我调侃说:“时下当妈标准”要“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教得了奥数,改得了作文,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最重要的是,扛得住情绪崩溃,熬得过岁月沧桑”。相对于“拼爹”而言,“拼妈”应当算是一种进步。“拼爹”拼的是父辈的权势和财富,破坏了社会公平、阻碍阶层流动。而“拼妈”则是一种个人竞争,且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国外的全职妈妈比中国更多,她们在对孩子的付出方面一点都不次于中国的“拼妈族”们。
有意思的是,很少看到国外“拼妈族”们的抱怨和唠叨,而中国的“拼妈族”显然不同。中国的“拼妈族”们都是无比焦虑的,她们会把这种焦虑归咎为社会竞争过于激烈乃至社会不公。
细心观察那些“拼妈族”们的表现会发现,很多焦虑其实都是她们自身引发的。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强,这是压在她们心底的一根底线。比如,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她们会注意孩子的手工作品是不是超越了其他小朋友;在孩子上小学时,她们会强调孩子的作业是不是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好。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这些妈妈们特别爱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多么超越其他人,她们的“强调”有时也会变成“炫耀”,这已成了这个群体标榜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当下中国,诸多现实因素已把教育问题发酵为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拼妈族”的这种焦虑,主要还是她们自己的问题,与成人世界的虚荣心有关。
不能否认“拼妈族”们的辛苦,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拼爹”要不得,“拼妈”也要适度,最重要的还是要鼓励孩子“自拼”。“拼妈”一旦过度,就会呈现出各种焦虑,这种焦虑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并且无助于树立孩子的“自拼”意识。所以,尽管报道称中国的“拼妈”现象有些残忍,但“拼妈族”们也应当反思,这种“残忍”有多少是社会因素逼迫的,又有多少是自身问题造成的。
(摘自《光明日报》 陈方/文201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