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鹏
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提升大服务。近年来,我省始终秉持这一战略思路,坚持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农机监理齐头并进,农机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富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有力助推了我省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坚持“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化促进”的发展模式,强化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农机化发展,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跨越,过去几年成为我省农机化历史上财政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法规政策渐趋完善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机化地方立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若干意见》、《关于提升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浙江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法规、政策和意见,构建起了一套适合我省实际的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财政投入,率先在全国出台大中型农业机械购置以奖代补、农机作业环节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设施农业设备补贴、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补偿等政策,并设立农机化促进工程财政专项,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农机总量快速增长
在农机购置补贴、作业环节补贴等政策的激励下,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使用农机的热情持续高涨。近10年来,省级以上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4.1亿元,新增补贴机具83.6万台(套),占到目前在用农机装备总量的8成以上。2013年农机总动力达到2462.2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数位居全国第三位。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高性能农机及设施装备得到大量应用,农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果蔬菌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储藏保鲜等机械设备快速增长,逐步改变了粮食生产机械占主导的格局。在农机化发展需求的刺激下,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2013年实现总产值760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50%,居全国第四位,农机产品出口额居全国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装备制造大省。
薄弱环节加快突破
农机的广泛应用,为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载体,加速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十年来,机插面积从几千亩试点试验扩大到266.6万亩;粮食批次烘干能力达4.6万吨,比2003年翻了近4番;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5%,提高近30个百分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突破性进展。同时,茶产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的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众茶类修剪和采摘机械化水平近90%,设施畜牧规模养殖比例超过80%,设施栽培面积达到301万亩,比2004年增长216.8%。
新型主体异军突起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我省推动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省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及育秧、烘干、维修等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推行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性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了从单一环节的作业服务向全程化的作业服务转变,并向农机销售、农机维修等市场服务延伸,农机作业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主要内容。目前,全省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5000多家,其中农机合作社1309家,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近5000个,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机械化作业量,基本形成了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破解了农机规模作业与农户一家一户经营的难题,加快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我省以“平安农机”建设为载体,以公安驻农业(农机)警务联络室为依托,不断加大农机安全监管力度,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农机事故的有效防控,农机安全生产呈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省已创建省级以上“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32个、示范镇(乡、街道)342个、示范村3500余个,81个市、县成立公安驻农业(农机)警务联络室。2013年,全省发生农机事故459起,死亡193人,比2003年分别下降81.9%和55.9%。
加快农机领域“机械换人”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及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短缺矛盾更加突出,农业从业者更加渴望尊严生活和体面劳动。这些都为农机化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将围绕“两省”、“两美”农业建设,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以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为方向,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机农艺融合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深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强化农机行业管理,促进农业机械化提质提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农机化发展整体进入高级阶段,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主导产业机械化、设施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加快农机农艺融合
我省将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和推广,重点围绕保障粮食安全,继续主攻水稻栽植、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引进推广马铃薯收获机械等适合旱粮生产的农业机械,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围绕畜牧业、茶叶、蔬菜、水果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茶园生产管理机械、蔬菜播种移栽机械等的示范推广,扩大钢架大棚、玻璃温室应用面。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广高效植保、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等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装备,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全面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
加大农机化整体推进力度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是我省促进农机化、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机化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实施粮油及主导产业机械化示范工程,推动农机化整片、整村、整乡、整县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动农机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当好引领发展的排头兵。
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
立足区域服务能力和市场需求实际,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及配套的育秧、烘干、加工等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数量合适、布局合理。大力发展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以维修服务中心、维修网点为主体,生产企业为补充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机手对高质量农机维修的需求。抓好农时季节农业机械的组织调度,提高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引导农机合理有序流动。
强化农机行业监管
我省将进一步完善警农协作执法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加大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预防和遏制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发生。在保持上道路拖拉机安全监管力度不降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进一步向农田作业机械安全监管转移,推进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业机械免费实地安全检验,探索建立农田、场院等道路外农机安全巡查机制,积极引导淘汰老旧废、安全性能差农业机械,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以农业产业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机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研发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进一步填补农机产品空白。拓展已有产品功能,提升性能,促进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我省农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生产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研究开发适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机新产品、新技术。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机化事业正面临着基础地位更加稳固、政策环境更加优化、支持保障更加有力的难得机遇,迈向高级阶段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有力,助推我省现代农业更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