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如何做大做强常山食用菌产业

  □洪顺根 黄良水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品种更新、科技创新,常山食用菌形成了以周年化、园区化为特色,以金针菇、秀珍菇、猴头菇为主要品种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到2013年,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量为0.9亿瓶(袋),产鲜菇3.6万吨,食用菌产值2亿多元。但总体而言,目前常山食用菌产业尚存在栽培总量偏小,产业链不够健全;市场价格波动大,生产规模不稳定;技术人员少,推广力量薄弱;企业实力差,龙头带动不明显等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做大做强常山食用菌产业。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要借用工业的理念,加快和推进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推进食用菌产业化、提高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园区要在品种引进开发、先进技术推广和设施模式优化三个环节上重点突破,加快园内企业技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稳步建设秀珍菇基地,重点是保持秀珍菇种性稳定,推广适度规模经营。要创新发展茶树菇、竹荪、海鲜菇等珍稀菇基地,逐步形成品种多样化的新格局。要培育壮大金针菇、猴头菇、灵芝等传统名菇基地,形成食用菌生产新亮点。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水平。要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完善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食用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大对食用菌品种选育、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的资金倾斜,加强菌种育繁、菌种检测、精深加工等重大技术研究。加强与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与食用菌主产区的技术交流,建立科技人员联系制度,加速成果转化。
  三是培育生产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整合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食用菌集约化、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主体,倡导“公司+园区+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提高食用菌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大力推广“耳稻轮作”模式,积极推广“集约化菌包生产(龙头企业)+分散式出菇管理(农户)”统分结合的新型生产模式,创新发展“代加工、订单生产、菌包培养”等多样化的菌包专业化生产服务方式,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加大猴头菇、灵芝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多元化开发食用菌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食用菌销售渠道。要将培育产品品牌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鼓励规模生产主体注册品牌、商标和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要做强常山猴头、秀珍菇两个“浙江名菇”品牌,特别是要加大常山猴头的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增强常山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强对食用菌产品的推介和宣传,进一步提高常山食用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常山县农业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