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山多田少 寸土寸金

种旱粮,磐安农民将山地变成聚宝盆

  □本报记者 徐琳
  6月中旬,夏天的味道越来越浓。车行于磐安县境内的公路上,记者注意到,两旁的农田、山地上有不少农民在烈日下劳作,除草、浇水、翻耕,远远望去,山地上一行行玉米秆子随风轻摇,双季栽培的迷你小番薯地里,枝叶铺成了一张张绿毯,一派生机勃勃。
  磐安地处我省中部,11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小山峰5200余座,山地面积占到91%,“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对磐安地形地貌的形象描绘。“这里山地多耕地少,所以保障粮食安全对于磐安来说任务艰巨。”磐安县县长陈新森向记者坦言。统计数据显示,磐安每年粮食生产量4万吨左右,消费量6.5万多吨,缺口达40%以上。令人欣喜的是,磐安的农民正在通过种植旱粮将这个缺口一点一点变小。
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
  磐安现有耕地12.86万亩,其中水田5.19万亩,占40%,旱地7.67万亩,占60%。“水田不足旱地补,水稻不足旱粮补”。在这样不利于种植粮食的基础条件下,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发展旱粮生产是必然选择。“我们这里的农民,一直以来都有种旱粮的习惯。”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荣根说。
  走在冷水镇潘潭村的公路上,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山地上,层层梯田里种上了玉米、番薯、大豆之类的作物。据磐安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磐安县将发展旱粮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利用冬闲田和低丘缓坡、园地、山地等旱地资源,加快设施建设,大力推行旱粮生产。全县每年开发的2000亩左右山地,基本上都用来种旱粮。
  如果说,耕地资源短缺使磐安农民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了旱粮生产,那么旱地优惠的流转费用,则吸引了不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自发地种起了旱粮。
  “我们老百姓图的就是个实惠。磐安水田少,流转价格就高,旱地的流转费只要水田的一半不到。”卢荣根说。据了解,目前磐安水田流转价格一般每亩600元以上,高的可以达到1500元左右,而旱地的流转费用相对较低,每亩价格在200-300元之间。“水田不仅价格高,流转起来也不容易,很多农民都不肯把自家的水田拿出来流转。相对来说旱地流转就容易很多。”据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磐安对一定年限和规模的土地流转发放补助,流出户每亩补助200元,流入户每亩补助100元。
  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粗粮杂粮成为了城市人餐桌上的香饽饽,磐安旱粮的发展也是顺势而上。截至2013年,全县种植旱粮8.6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产量2.2万吨,占粮食总量的56.2%。其中,玉米3.27万亩,大豆 (含蚕豌豆、杂豆)2.21万亩,甘薯1.84万亩,马铃薯1.08万亩,大小麦及其它杂粮0.17万亩。
政策支持,掀起旱粮种植潮
  行走在磐安山区的公路上,记者看到,两边的农田整齐划一,田间操作道干净平整;走入田间,防虫网、蓄水池、微滴灌充分展示着现代农业的优势。“除了中央、省两级的补助政策之外,我们县里还出台了好多项扶持政策,来助推旱粮生产发展。我们脚下的田间操作道,看到的这些大棚设施,都是补助政策的项目之一。”县农业局局长徐永平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今年磐安县安排旱粮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对验收认定连片种植大豆、马铃薯、番薯和玉米等旱粮作物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享受省定政策的基础上,每亩再给予100元补贴;对在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套种同一种旱粮作物100亩以上的,每亩再补贴20元;对新开发的耕地前三年种植旱粮作物每亩补助300元;对推广应用旱粮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给予补贴奖励。
  在旱粮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里也加大了补助力度,对基地主干道建造每公里补助5万元,每平方米田间操作道硬化补助40元;新建蓄微灌设施的地块,每亩补助1000元,建蓄水池每个补助2万元;连片50亩以上规模基地,当年新添置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以及购置单价1万元/台(套)以上国家补助目录外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补助30%;对于新成立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获得各级名牌农产品等均有一定补助。
  另外,磐安还将旱粮生产列入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内容,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全县的旱粮种植任务、粮食产量分解到各乡镇、村,落实到地块。
  一项项补助条款、支持政策,无一不反映出磐安在发展旱粮生产上所下的苦功。“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虽然种旱粮是环境所逼,但发展旱粮生产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山区经济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徐永平如是说。
多管齐下,一地多收增效益
  眼下,旱地里的玉米棒子马上到了收获的时节,新渥镇池下村村民曹金添正在玉米地里松土,起垄。“马上就到扦插番薯的时候了,我准备在玉米行间种上番薯苗。在5月下旬收浙贝母之前种上玉米,6月中下旬再套种甘薯,这样我一年可以收三熟。”曹金添给记者聊起了他的种植经。
  既然耕地面积有限,那就想方设法使有限的土地种出更多的东西。近几年来,为了粮食产量和土地效益,磐安县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积极探索推广了“药材//玉米-大豆(甘薯)”、“马铃薯-甘薯”、“甘薯-菜”、“马铃薯-西瓜”、“春玉米//大豆(蔬菜)”等多种间作套种、林下套种的种植模式。
  以“浙贝母//玉米//甘薯”为例。每年10月下旬播种浙贝母,次年5月上旬收获,由于浙贝母喜阴,所以3月中旬播下甜玉米种子,4月中旬套种于浙贝母畦边,正好给浙贝母遮荫,甜玉米在6月下旬收获完毕,番薯于6月中旬起垄扦插于玉米行间,10月上旬收获。
  从三茬作物的种植时间来看,“浙贝母//甜玉米//甘薯”的套种模式堪称高效利用耕地的典范。曹金添在三四年前开始采用此种植模式,如今尝到甜头的他对这种模式赞不绝口,“贝母干亩产250公斤,产值37500元;甜玉米亩产1000公斤,产值1400元;折合番薯干亩产 300公斤,产值1300元左右。三季作物一共能有4.02万元的收入,扣掉种子、肥料和农药等成本,亩效益起码能达到1.8万元左右。”
基地带动,提升产业促发展
  一家一户种植和单家独户销售的传统方式,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求。近几年,磐安县涌现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旱粮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旱粮生产组织化水平和综合效益。
  目前,全县有3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粮食生产,带动农户3.5万户,联结基地6.5万亩。组织种植购销旱粮的专业合作社,则成了农民的“娘家人”。其中,以玉米购销为主的五谷神粮食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发放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经营的模式,确保农户亩均收入在2000—3000元;以小番薯购销为主的丰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订单模式,根据订单所需数量来安排种植面积和季数,小番薯夏季收购价每公斤3.6元,秋季每公斤3元,农户种一季亩产值3500元,其所产的“翠都”牌迷你小番薯通过直销店和邮政配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泰丰农特产公司从事大豆、杂粮、大米的加工销售,自建水稻基地200余亩,联建旱粮基地1000余亩,其所产的“五丰”牌豆腐干、生态大米等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
  旱粮生产基地的建设为磐安旱粮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据该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他们以2014年省政府重视发展旱粮生产为契机,重点抓好旱粮生产“万千百”基地建设。“万”就是建好一个万亩“药材//春玉米-大豆(甘薯)”示范区,以药材主产区深泽、新渥、冷水、仁川、双峰等5个乡镇的1.52万亩旱地、1.34万亩园地为依托,利用冬季闲田,年种植玉米1万亩、大豆5000亩、甘薯4000亩以上;“千”就是建立千亩小番薯示范区,以大盘、盘峰、高二、维新和方前等5个乡镇为主,利用海拔在400-800米之间、特别适合发展小番薯的旱地和园地,种植小番薯7000亩以上;“百”就是打造一批百亩杂粮观光农业示范点,依托玉山台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带动该区域发展旱粮3万亩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