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寿昌镇西门村经济合作社玉米基地,位于该市寿昌镇西门村青田畈,面积150亩,核心区面积100亩。基地紧临320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农田基础设施较完善,当地农户有种植蔬菜和旱粮的优良传统和习惯,农民生产技术水平高。
基地主要种植鲜食玉米。2014年鲜食玉米分三批播种育苗,1月下旬播第一批,品种“金玉甜1号”,采用大棚温室育苗,二叶一心移栽大田,地膜覆盖;第二批于2月底播种育苗,玉米品种“浙甜6号”,采用大棚温室育苗,二叶一心移栽大田,地膜覆盖;第三批鲜食玉米品种“浙甜6号”,于3月15日前后播种。
示范基地建有4.5米宽的主干道300米,宽3.5米的田间道路92米,渠道350米,基地管理用房一处,面积30平方米。示范基地内统一品种、统一育供苗,开展技术培训,展示示范玉米新品种8个,为大户配套玉米销售运输车辆等三新技术推广及社会化服务。
基地鲜食玉米亩产量一般在800-1000公斤,每公斤销售价格在4-6元之间,亩产值3000元以上,亩效益超过2000元。若采用双季玉米或玉米蔬菜轮作栽培技术,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
通过鲜食玉米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展示玉米新品种及示范推广高效节本栽培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地环境,节约用水、用肥、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通过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以方促片,辐射全市近万亩鲜食玉米生产,加速高效生态节本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并提高鲜食玉米的品质与效益。
庆元县
龙爪粟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基地
庆元县千钟粟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坐落在“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庆元县岭头乡大池洋村。通过实施高产优质龙爪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开发龙爪粟系列产品,推广龙爪粟新品种及其配套高产种植技术,对提高庆元县龙爪粟产业整体水平,促进龙爪粟乃至全县旱粮产业优化升级,带动优质旱粮种植业发展,加速高山区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庆元具有独特的海拔气候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种植龙爪粟。龙爪粟也是庆元东部乡镇的传统旱粮品种,现已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在农产品需要走向市场、市场需要标准化农产品、企业需要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的新形势下,庆元县千钟粟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108户社员带动周边1500多户,开展龙爪粟种植、研发、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建立龙爪粟旱粮生产示范基地150亩,以“订单农业”方式带动相邻村子农户成片种植龙爪粟,全部实现订单收购,并以送种子的形式实现二次返利,帮助农民调整完善粮食种植结构,实现增收目标。合作社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推广和管理人员,采用供良种促高效、重培训促应用、抓示范促推广、建网络促服务等方法开展基地建设。
龙爪粟在旱地、山坡地、幼龄园地、新开垦土地均可种植,除作口粮外,也可加工转化,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合作社以龙爪粟粗粮为原料开发的龙爪粟汤圆、龙爪粟面口感细腻、柔软可口、耐煮不浑汤、易消化吸收等优势,产品在浙江省农博会、旅交会上一亮相,就深得消费者喜爱。合作社还利用天然龙爪粟开发龙粟酒,堪称“风从百山之祖来,水自三江之源出,谷为生态龙爪稷,香自纯净天然味”。
合作社还利用龙爪粟秸秆培育珍稀食用菌,提高综合利用率,减少其因腐烂或烧毁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菌林矛盾。龙爪粟秸杆还可直接制取沼气,为农民减少燃料支出,增加农民收入。
庆元县千钟粟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面积150亩,在岭头乡大池洋村建有一座占地83平方米的龙爪粟育秧(粗加工)中心,基地建有农用桥梁2座,建设下田坡2个,安装太阳能杀虫灯4盏,置有起垄机一台,粗加工剥壳机一台。
基地不仅使当地农村留守劳动力得到合理利用和实现增收,也带动了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因其生产、技术性风险性小,龙爪粟产业开发将带动全县旱粮产业平衡发展。预计合作社的龙爪粟系列产品开发年创产值340万元,亩产值3000元以上,新增效益115万元。农户(社员)种植效益明显,投资回收时间短,从事生产的农户年均增收5800元。
链接:龙爪粟又名龙爪稷、鸡爪谷,因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被誉为五谷之首。据《本草纲目》载:龙爪粟其味甘涩,入药有补中益气之效,且有益肠胃,用于脾胃气虚。龙爪粟耐旱,耐涝,耐瘠薄土壤,是一种一年生草本谷类作物,籽粒是一种耐贮藏有营养价值的粮食,含蛋白质7%,胆碱和亚油酸含量也较高。可制造糖浆、麦芽糖、酒精、黄酒和啤酒或作饼和面包、面条、煮粥及做特色菜原料和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物以稀为贵”,以旱粮龙爪粟为原料生产的“龙粟牌”龙粟特酿白酒,“千钟粟牌”龙爪粟面和龙爪粟汤圆等龙爪粟制品在全国市场上尚属罕见之物,用百度搜索关键词“龙爪粟”会发现排名前十的新闻链接均是与千钟粟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关的龙爪粟产品,可见市场开发潜力很大。
诸暨市
竹里高粱专业合作社高粱基地
红高粱是诸暨市十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当地农户有种植红高粱,并按照民间传统工艺自酿红高粱酒的传统。诸暨市竹里高粱专业合作社是由同山镇绿剑村100余户村民共同组成的,成立于2013年,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统一管理土地资源,统一进行高粱的种植、管理和销售工作。
基地建设以提升高粱生产能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提高高粱质量和生产效益为目标,使之成为科技应用领先、设施装备良好、技术模式先进、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质量安全保证的高粱生产示范基地,并通过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周边镇乡及全市高粱生产。
基地新建混凝土现浇渠道350米,新建浆砌块石石坎1855米,路面硬化700平方米,新购喷雾器和脱粒机各2台,并在基地内全面推广高粱新品种,对全体农户进行种植集成技术培训。
通过优质高粱示范基地建设,引入优质新品种、标准化种植、统一技术服务,实现高粱亩增产20%,带动农民亩增收600元。通过项目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农户,扩大同山镇高粱种植面积,增加同山烧酒的本地原料供应,促进酿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营造优美的田园风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链接:诸暨高粱酒在省内享有盛誉,作为诸暨高粱酒的代表,“同山烧”醇香浑厚,深受消费者青睐,素有“江南小茅台”之称,曾多次在省市各级农博会上获得金奖。诸暨市同山镇常年种植高粱约3000亩,年产高粱2000吨,全镇共有4家酒厂,酒厂和农户年产烧酒总量3000吨左右。此前酿制“同山烧”的高粱原料都是以农家品种“白藤甩”为主,近几年成功引进了杂交糯高粱品种“泸糯8号”,产量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浙江白酒市场销售额已破百亿元,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同山烧酒由于地处白酒氛围并不明显的黄酒产区,导致其独特的魅力被掩盖,错过了早些年崛起的时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同山烧酒已经在上海、杭州和绍兴等城市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需求,但目前在市场上售价一般为40元/公斤,定价较低,和目前高价位的白酒市场相比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永嘉县
番薯高产优质生产基地
永嘉县道林农特产专业合作社番薯基地,位于永嘉县东城街道珠山村,以种植番薯为主,品种以“红红一号”为主,平均亩产鲜薯1600公斤,总产320吨。该基地交通方便,且属陡门景区,生态环境较好,是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之地。
该合作社为省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是从事番薯生产、加工的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社现有社员57人,加工厂房300平方米,管理房300平方米,仓库200平方米。番薯枣加工流水线一台套。
合作社现有基地面积200亩,新建机耕路长0.82公里,宽2-3米;田间作业道长0.3公里,宽0.8-1米;新购置旋耕机2台。合作社在陡门片订单面积1000亩,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旱轮作模式示范推广及开展技术培训等。
基地面积200亩,预计年平均亩产鲜薯1600公斤,总产320吨;合作社年订单面积1000亩,年平均亩产鲜薯1400公斤,总产1400吨。其中30%用于加工番薯枣,每5公斤鲜番薯可加工1公斤番薯枣,年总产番薯枣100吨。每吨番薯枣销售价为3万元,每吨番薯枣成本为2万元,计总产值300万元,总利润为100万元。
合作社通过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建设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通过订单形式,合作社示范带动1000余户农户,辐射全县4万亩番薯种植区,有利于推进当地旱粮产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地还在项目区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旱轮作技术等的推广应用,不仅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而且可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门县
大豆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基地
三门县稼稷家庭农场建设的大豆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基地,位于三门县浦坝港镇仙岩村,交通方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民生产水平高,是三门县发展旱粮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门县稼稷家庭农场基地,主要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红薯、花生、绿豆等旱粮作物为主,农场集优质旱粮开发、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销售于一体,为当地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带动。农场现有土地面积180亩,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忙时临时雇佣人员十余人。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机构为农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示范基地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块:区块一80亩,区块二30亩,区块三70亩,总面积为180亩。建有机耕路1139米;排水渠道858米;防护栏3305米;蓄水池4座。
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180亩,其中,“春大豆—秋玉米—冬小麦”轮作模式推广,春大豆选择“中黄292”、秋玉米选择“超甜糯666”、冬小麦选择“浙丰12”;发放技术资料并培训200人次。基地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全县旱粮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效益。
基地种植春大豆180亩,亩产量可达424公斤,按每公斤6元计,亩产值达2544元,亩效益1500元;秋玉米180亩,亩产量可达413.4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亩产值达1200元,亩效益450元;冬小麦种植面积180亩,亩产可达339.2公斤,按每公斤2.2元计,亩产值可达750元,亩效益315元。可实现总产值80万元,实现效益40.8万元。
基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及新技术、创新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对全县山区发展旱粮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基地建设的生态效益体现在提高了粮食复种指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项目区发展以大豆、玉米、小麦为主的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的肥力,改善环境,通过推广新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基地摸索的“大豆—玉米—小麦”种植模式,树立起示范推广样板,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旱粮生产及其搭配种植布局,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当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兰溪市
大魁头家庭农场马铃薯基地
兰溪市大魁头家庭农场马铃薯基地位于兰溪市横溪镇通津桥村。基地拥有100亩马铃薯示范基地,建有各种排水渠593米,种薯仓库100平方米,马铃薯收购分拣场地(简易彩钢棚)200平方米。
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重点做好马铃薯分批采收栽培试验,大棚栽培技术、“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在“三新”技术推广中,结合高产创建活动,针对兰溪市马铃薯生产的特点及制约因素等,加强技术宣传培训,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和科研院所合作联系,做好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生态循环模式的示范推广。通过高产示范基地建设,树立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样板,创建高产高效典型,带动和促进全市水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效益。
通过马铃薯生产基地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亩增产马铃薯200公斤,年增产马铃薯20吨,年增效益6万元;示范大棚马铃薯40亩,按亩增效1000元计,增加效益4万元;示范“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100亩,按亩增效1000元计,增加效益10万元。
本版稿件由省种植业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