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瑞安市农业局 陈义重
瑞安市南滨等街道有种植榨菜的传统习惯,冬季利用晚稻田套种榨菜,使榨菜的定植期提早,瘤状茎的膨大期延长,农历春节前后就可采收,经过简单加工出售,实现提早上市,一般晚稻亩产400公斤,产值1200元,榨菜亩产3500公斤,产值3500元。
茬口安排
晚稻6月下旬播种,7月下旬移栽,11月上旬收割;榨菜9月中旬播种,10月上旬移栽套种,稻菜共生期30天左右。
利用水稻遮阴,减轻榨菜病毒病的发生,提高边际效益和土地复种指数。
关键技术
晚稻栽培同常规,重点介绍榨菜套种的主要栽培技术。
1.定好套种方式,适时开沟起垄。
(1)合理确定稻菜间隔距离。一般采用3行稻2行菜种植方式,3行稻之间留大行距70厘米,用于套种2行榨菜,稻行距25厘米,株距16.7厘米,插种水稻7500丛左右,并选择株型紧凑、基部节间短而粗的抗倒品种为宜。晚稻于11月上旬及时收获,稻菜共生期25-35天。晚稻亩产一般可达400公斤左右,比未套种的晚稻田约减产10%-17%。
(2)选择行向。榨菜属喜阴作物,根据秋冬季阳光照射的方向,改以往的“南北行向”为“东西行向”。南北行向的上午有遮阴作用,但下午1—4时阳光直射到榨菜生长部位,不利于榨菜前期的生长。东西行向可有效避免下午1—4时的阳光直射,有利于榨菜生长。实践表明,行向改后,病害也大大减轻。具体的行向选择应根据田块与直沟(排水)的朝向而定。
(3)适时开沟起垄。晚稻前期可适当露田与搁田,以沉实浮土,但不能过多搁田和露田,以避免田块过硬引过开沟起垄困难。为了排灌方便应开好沟,横沟通直沟,沟沟相通。一般横沟沟宽30—40厘米,深10厘米;直沟沟宽10—15厘米,深25—30厘米。起沟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稻田排水后,在宽行中间开沟,把沟泥均匀地分散在两边,耙平,晾1—2天;待土层沉实略硬后,把塌陷下去的沟泥抹到畦面,推平晾干后待栽。榨菜栽后,要及时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以防榨菜烂根与死苗。
2.选用榨菜良种,适时播种。
为了赶在春节前供应市场,必须选择相应的冬榨菜品种。如“香螺形”榨菜,或“冬榨1号”等榨菜新品种。最佳播种期为白露(9月初)后5-10天,采用穴盘基质育苗,苗床采用防虫网覆盖,防止蚜虫危害并传播病毒病。
3.榨菜移栽后管理。
(1)及时移栽,合理密植。当榨菜苗龄达到20—25天,菜苗5叶时就要及时移栽。一般在9月底10月初移栽为宜。由于菜苗生长大小不一,应区分大小苗分批分期移栽到大田,使榨菜移栽后生长平衡,大小一致。拔苗前,一定要用水淋透苗床。在苗床干燥的情况下,要提前分次浇水2-3次,直至拔起时菜苗根系完整无损为止。要尽量少伤根、叶,防止病菌从伤口入侵为害。栽苗时,动作要轻,先排干水,后摆好苗,用肥泥压根,并使菜苗的主根有点“外露”,以防雨水过多而造成烂根。每畦种两行,畦间大行距为75—80厘米,沟间小行距为50—55厘米,株距25—28厘米,亩栽4000丛左右为宜。
(2)科学施肥。移栽时可亩用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1-1.5公斤,与400公斤干细土混合作肥土压根。追肥一般在稻菜共生期使用。榨菜成活后,每隔7天撒施一次。第一次亩用尿素5公斤单施;第二次亩用尿素12.5公斤、钾肥7.5公斤混施;第三次亩用尿素25公斤、钾肥7.5公斤混施;第四次亩用尿素25公斤单施。晚稻收割后,一般不再施肥,对少数生长较差的地块补施少量肥料,促平衡。
(3)防治病虫害。优质榨菜要无病虫为害、无空心、无病斑、皮质光滑。榨菜的病害主要有病毒病、根肿病和黑斑病,尤其是榨菜病毒病发生的轻重直接影响到榨菜的产量和品质。防治病毒病,关键是要做好苗期蚜虫的防治。一般育苗期要防治1-2次,大田要防治2-3次。大田防治一般在移栽前后,晚稻田先防治病虫1次;菜苗移栽10天左右,防治榨菜病虫害1次;晚稻收割后,再进行1次病虫害的防治;此后,根据榨菜生长期间的虫情确定防治与否。防治蚜虫可用吡虫灵、蚜虫净各1000倍液等。病害防治可用百菌清1000倍液。每次防治时,可用蚜虫净等杀虫剂加百菌清等杀菌剂混合喷雾,不仅可防治病毒病,而且可以兼治黑斑病,各种药剂要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已发生病毒病的田块,可用病毒A800-1000倍液,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3-4次,抑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病毒病零星发生的田块,要立即拔除病株,集中烧埋,防止其传播和蔓延。
(4)及时收获。及时收获是保证榨菜优质高产的主要环节之一。当榨菜长到棱角分明、株重0.5公斤左右时,就可根据市场行情,收大留小,分批收获上市,直到3月上中旬收完为止,尽量在市场价位较高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