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畜牧兽医

农牧完美结合

——上海农场考察启示

  •   近日,省畜牧兽医局有关工作人员参观考察了位于江苏省大丰市的上海农场实施农牧结合、推进现代农业的做法,深受启发。
      上海农场是解放初期,为安置改造上海市区的“三无”游民而设置的劳改农场,属于上海市政府管辖的“飞地”,占地15万亩。近年来,经过不断变迁,已成为上海市的现代农业样板区,市民的“菜篮子”基地,归属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管理。上海农场地处沿海滩涂、地势平坦、路渠电等配套、田园平整、土地肥沃、防风林间隔田园。农场采用大型农机作业,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全场农田配套建设了14个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其中原种猪场1个,扩繁场3个,年产5万头种猪和55万头商品猪。牧场生产水平高,全场能繁母猪头均提供商品猪(种猪)达到22.1头、平均成活率93.5%、料重比2.9∶1的好成绩。
      据上海农场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农场主要做法是:
      首先,实行整体规划。农场原来单纯以种植粮食为主,经过大丰市的农业设施用地审批,允许在大田中建设牧场,遂按照土地有机肥需要量整体规划牧场。如申河猪场,生猪存栏1.5万头,就近配套2400亩农田,牧场采用水泡粪模式,配套建设6万立方米的贮粪池,可以贮存猪场6个月左右的粪尿,再用管网与大田联结。为了做好整体规划,还开展国际合作,与丹麦合作对农牧结合技术进行研究,开展“亚欧农业生态系统”比较研究。参考丹麦按每亩3头出栏猪的肥料测算,而上海按5头出栏猪的肥料需要(主要因素是上海一年种植两季稻麦,而丹麦只种一季作物),同时开展土壤中N、P、重金属累积情况监测。经观察,增施有机肥可减少25%左右的化肥使用量。由于猪场办在广阔的农田中,臭气影响小,没有污染问题。
      其次,进行农牧对接。农场建设了有机肥厂,牧场的猪粪尿实行干湿分离后,干粪直接送有机肥厂加工,便于调节肥料使用。污水放入贮液池内经发酵后直接施用,也有部分牧场采用沼气发电技术。输送肥水的暗管铺设到大田,最远的距离达到4公里,在大口径放水管边上铺设一根20公分的小口径污水管,在灌溉时把肥水放入水渠。水管设置在田埂下面,阀门口用活动翻板,可节约土地面积,又方便灌溉。牧场的粪尿要贮存发酵6个月左右,作为水稻和小麦的基肥每年使用2次,少量作为追肥通过水肥同灌施用。
      最后,饲养方法科学。猪场建设采用“三自一结合”模式,即采用自动喂料系统、环境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清粪系统,排泄物全部实行农牧结合。农场实行多个统一的标准化生产,如猪场布局建设统一、种猪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商品猪销售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等,取得良好的生产成绩。申河猪场存栏1500头种猪,年出栏3.5万头商品猪,全场29个员工,大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人均饲养猪数量达到1200头,全程饲料料重比达到2.9∶1,能繁母猪头均提供商品猪达到23.3头,平均成活率94%。
      大家考察后感触颇深,认为规划设计要用现代农业的国际视野。上海农场参照欧美大型现代农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除实现农田标准化、园林化以外,实行农牧紧密结合、科学结合是他们的一大特色,与松江的家庭农场相比,结合的规模得到放大,但农牧结合的特色仍然保持不变,每亩田配套饲养猪的数量多,也就意味着肥料供应也多。规划中参考欧洲标准、结合种植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保证土壤肥力。同时,规划也保证有足够的土地用于畜牧业,生产更多的农畜产品。我省开展的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打破原有单一种植或种养脱节的现状。
      农业生态的本质是农林牧渔的综合循环。农牧结合的思想容易被人接受,但如何正确地实施农牧结合技术大有文章可做。牧场的规划布局要按耕地需要、就近消化设计,猪场规模根据周边的农田面积确定的,牧场最长的肥水管距离为4公里,一般在2公里以内;在处理方式上尽量简单,一般经过干湿分离后就直接贮存,待自然发酵后直接还田了,没有很复杂的处理过程,降低成本,提高肥效;根据需要确定肥料施用量,特别是对N、P、重金属元素进行定期监测,根据积累情况调整,既不害怕重金属的积累,也重视土壤内各种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同时采取科学的应对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增加畜牧业元素,使土地产出大幅度增加,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最后,现代农业离不开大生产管理方法。作为国有经营的上海农场,全部采用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优、生产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我省尽管没有大规模的农场,但他们的生产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借鉴。 戴旭明 文/摄
    考察组在察看肥水灌田的管网分布。
    实施肥水同灌的设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