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稻鸭共育种养模式

  主讲人 省农技推广中心 毛国娟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的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模式。其关键技术如下:
培育水稻壮秧和鸭子健雏
  (1)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因地制宜选择株高中上、株形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较强、抗逆性好的优质新品种作为稻鸭共育的水稻品种。
  (2)稀播培育带蘖壮秧。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适期稀播,亩播种量杂交稻为7.5公斤左右,常规稻为40公斤。直播稻本田亩用种量杂交稻为1.25公斤,常规稻为3.5公斤。
  (3)选好鸭子品种,适时起孵。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绍兴麻鸭、半番鸭等小中型个体的品种,成年鸭只重在1.25—1.6公斤。要求放养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一般根据“谷浸种,蛋起孵”的原则适时起孵,以便及时把雏鸭放入稻间共育。
  (4)培育健壮雏鸭。采用“一看二抓三摸”的方法挑选好雏鸭,通过适时饮水开食,育雏室掌握合适温度,切忌忽冷忽热,及时分群,严防堆压,从小调教下水,逐步锻炼放牧等措施培育健壮雏鸭。
稻鸭共育阶段科学管理
  (1)适期插秧或直播,合理密植。水稻于秧龄25天左右移栽。为了有利于鸭在稻间活动,以方形行株距为宜,每丛插1—2本(杂交稻)或5—6本(常规稻)。采取抛栽或撒直播的中、晚稻,由于没有规则的行株距,水稻生长前期,鸭在稻间的觅食活动可对稻苗产生一定的伤害,故在这些稻田,为了补足苗数,除了适当推迟放鸭时间外,还要比不放鸭的稻田多抛些基本苗,或多播些芽谷,以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穗数。直播稻由于放鸭要到播种后20天的3叶期,为了防止杂草生长,可在播种后2—4天内用幼禾葆或草大帅进行土壤封闭。
  (2)做好雏鸭疾病防疫。雏鸭未开食前要注射雏鸭病毒性肝炎乳油疫苗,放养前再皮下注射鸭瘟疫苗,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提高雏鸭的成活率。
  (3)合理安排雏鸭密度,适时放养。当雏鸭10—12日龄时,以10—12亩为范围,用尼龙网或遮阳网围栏 (离地高度为0.7—0.8米),以防鸭子外逃和遭受天敌伤害。趁晴天按每亩12—15只鸭数量放养到移栽或抛栽后10天、直播后20天左右(3叶期)的稻间,并在田边搭个小型简易避风雨棚,以便于小鸭躲风雨和喂饲,提高成活率。
  (4)科学施肥与管水。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视土质而定。追肥少施化肥,一般在移栽后7天,雏鸭入田之前亩施尿素7.5公斤,促进稻苗早发棵,分蘖高峰后确保群体协调,满足苗足株健要求。孕穗、齐穗期,以提高成穗率为中心,田间经常保持水层,除缺肥田块看苗补施适量氮、钾肥外,一般不施追肥,以鸭排泄物和部分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为主,促使幼穗发育良好,成穗率达80%左右,为穗大粒多打下基础。
  鸭属水禽,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要有浅水层,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泥搅混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可采取分片搁田的办法,解决搁田期间鸭在田内饮水和觅食的需要,或者把鸭赶到田边的河、塘内过渡2—3天。
  (5)做好稻田病虫草害的无公害治理。共育期间稻间害虫主要靠鸭捕食为主,一般不用药剂防治。如危害严重,则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予以防治,如在放鸭前用敌敌畏 (100克/亩)控制稻蓟马危害稻苗;如果有螟虫和纵卷叶螟为害严重,可用锐劲特等喷防。在喷农药治虫前,应将鸭赶到另一方暂不治虫的稻田,或赶到池塘、沟渠过渡2—3天后再赶回到治过虫的稻田。杂草靠鸭啄食和踩踏为主,一般不施用除草剂。
  (6)及时补充绿萍和适量添饲。鸭放养初期,应早、晚喂些碎米(麦)或小鸡鸭专用饲料;放养15天之后,由于田间虫、草、萍等食料丰富,一般情况下不补充饲料,以提高鸭子的“役禽”功效,促进水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间草、虫等活食减少,而鸭子长大、食量需求增加的实际情况,除抛撒绿萍以外,在傍晚给鸭子添喂稻谷等饲料,用量一般随着鸭子的增大而逐步加大,每只鸭50—75克,以确保鸭子对营养的要求,为提高鸭的商品性打好基础。补饲量要逐步加大,以食后不剩余为度,使活鸭体重长足,雄性绍兴鸭平均只重达1.25公斤以上、半番鸭达1.5公斤以上,以保证肉鸭有较好的商品性和较高的出肉率。
鸭子收捕和捕后水稻管理
  (1)及时排水搁田。鸭赶出稻田后,应立即清沟、排水,并经常采取湿润灌溉方法,以增强稻根活力,防止稻体发生倒伏。如有病虫为害,则在稻谷安全间隔期内,喷1次无公害农产品允许使用的农药。
(2)及时捕鸭。水稻齐穗
而且灌浆下垂时,鸭群就会啄食稻穗上的饱满谷粒,此时要及时把长成的鸭子从稻间赶出来,并组织销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