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两美”农业建设的舟山实践

  □本报记者 孙燕勤 见习记者 刘杨银
  舟山素有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之称,海洋资源丰富。与此相比,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却十分稀缺,人均耕地面积0.36亩,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也仅为全省平均的四分之一,舟山农业一直难有尽情施展的空间。
  然而,“舟山群岛新区海上花园城”的建设,让智慧的舟山人找到了农业发展新的契机。今年,他们更是在“两美”浙江、“两美”农业建设的推动下,借力“美丽海岛·生态廊道”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通过打造集景观农业带、循环农业带、精品农业带为一体的海岛特色农业带,进行着“两美”农业在舟山的生动实践。最近,记者走进舟山,近距离感受了舟山农业的喜人变化。
打造最长景观农业带增产增收又增色
  西起舟山跨海大桥金塘段,东至朱家尖蜈蚣峙码头,全长约64公里的生态廊道,是海内外游客前往普陀山、朱家尖等风景名胜区的重要通道。生态廊道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沿线农田的景观化。
  然而,要打造这条全省最长的景观农业带,并非易事。是重起炉灶,为美观而美观,还是结合沿线的产业基础,发展符合海岛实际的景观农业?舟山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前期摸底调查、现场踏看、规划布点、土地流转、政策配套……景观农业带的建设正紧锣密鼓。“麦穗起伏、稻浪翻滚、油菜花开,粮油生产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舟山市委副秘书长、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主任严济岳告诉记者,在推进景观农业带的建设中,市里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流转土地,规模种植粮油作物,同时,积极发展当地产业基础较好的金塘李、晚稻杨梅、葡萄、桃等水果产业,形成农业景观带,总面积达5000多亩。
  在普陀区大使岙村,展茅丰晟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文忠种植油菜的热情很高,“种油菜,景色好,收成也好。我去年种了80多亩油菜,亩产近150公斤,榨油后每公斤卖到26元左右,效益不错。今年打算增加到300亩。”陈文忠告诉记者,种油菜的地已经有了着落。“有了陈文忠们的积极参与,生态廊道沿线的油菜田将在原有的3000亩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且连片开发,油菜花开时,呈现一片金色的海洋,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也能让农民看到增收的希望。”舟山市农林与渔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陆文武激动地说。
  在具体实施中,景观农业带被分为一个个项目,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建设,分散田块则由镇或社区组建代耕代种服务队,开展社会化服务。陆文武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农业景观的杂乱无章,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目前,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牧草—水稻、蔬菜、设施农业、旱粮、林果等七大景观农业功能区雏形初显。
  春来梨花开,风吹稻花香,满树杨梅红,串串葡萄美……景观农业带给我们的,既是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田园画,又是一幅幅满怀喜悦的丰收图。“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凸显海岛田园特色上下功夫,通过景观农业带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功能,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增产增收又增色。”严济岳信心满满地说。
串起循环农业产业链生态兴农美田园
  在“美丽海岛·生态廊道”建设中,舟山人并不满足于景观农业这一“外形”的打造,更注重“内涵”的提升,让生态循环的理念真正融入农业的“血液”中。
  由此,一批批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的农作模式不断涌现,并逐渐形成以“畜粪、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舟山市田园牧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占地300亩,是当地循环农业的核心示范区。基地里的瓜果蔬菜,“吃”的、“喝”的全是合作社自给自足的沼液、沼渣和有机肥。
  “合作社前身是大展生猪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达3万头左右,以前整天被养殖污水的处理弄得焦头烂额。”合作社负责人孙常平喘了口气,笑着说,“现在好了,自从建起沼气工程,我们不光养猪,还种起了瓜果蔬菜,猪尿猪粪都变成了宝,用沼液、沼渣做肥料种出来的葡萄、草莓质量特别好,都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正是因为有了对生态农业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孙常平把合作社更名为田园牧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下一步,我们还将投资1000万元打造一个占地20亩的海岛休闲农庄。”走上生态农业之路的孙常平,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田园牧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只是舟山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例。如今,更多的“田园牧歌”正在海岛唱响:普陀林地鸡合作社通过“三沼”综合利用发展果园养鸡;南岙农庄开展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定海马岙等地探索实施了“鹅(兔)-草-稻(蔬菜瓜果)”种养结合产业循环模式……这一切,让舟山的农业转型升级之路走得更加坚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环境的倒逼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需求,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严济岳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结合“五水共治”、农业“两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立足海岛特色,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减肥减药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打响海岛特色精品牌安全放心美生活
  舟山寸土寸金,要论规模效益,几无优势可言,但论精品效益,却大有作为。舟山人十分清楚要发展怎样的农业,正着力打响海岛特色精品牌。
  上个月,舟山晚稻杨梅迎来上市季,定海北禅绿香缘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斌忙得不亦乐乎。合作社种有晚稻杨梅400多亩,由于采用了生草覆盖杨梅树的生态化栽培技术,晚稻杨梅品质上佳,每公斤售价60元左右,比普通杨梅高出一大截。
  晚稻杨梅是舟山独有的农产品,以甜糯之质、清雅之香、乌黑之色而闻名,曾以14度糖度创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为确保这一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舟山市坚持推广生态化栽培技术,推行以物理方式防治杨梅果蝇,杨梅挂果期禁用农药,产地生态环境和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并通过生产主体安全责任承诺、产地质量抽查等形式,加强晚稻杨梅质量安全监管。今年,舟山市在杨梅质量安全专项检查中,共抽检晚稻杨梅样品10批次,合格率为100%。
  晚稻杨梅是舟山农业精品的一个缩影。舟山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为保障这些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舟山十分注重特色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制订了三年行动计划,将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准出全过程以及全产业链中的生产操作、产品质量、管理服务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做优、做精特色产业。严济岳表示,今年舟山要着力培育10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产品,创建2-3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和区域名牌,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舟山海岛农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入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