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俞霙
本报讯 记者日前走进嘉兴市秀洲区北部的王江泾镇,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荷花亭亭玉立、争艳开放,成群的彩鲤在水中嬉戏……区农经局的同志说,这是王江泾镇发展湿地农业带来的喜人景象。
据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秀洲北部由于地势低洼,农田常年积水,给种植粮食、蔬菜等作物带来困难。如何把“水患”变成“水利”?区里提出开发北部湿地农业的思路,推广应用“莲藕+泥鳅”、“莲藕+黑鱼”、“莲藕+彩鲤”、“南湖菱+黑鱼”、“南湖菱+甲鱼”、“水稻+龙虾”等种养模式,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生态循环利用。截至今年上半年,北部湿地已种植水生作物近4万亩,推广种养结合模式2.6万亩。去年,湿地农业产值近1.6亿元。
承包了40亩荷塘的养殖户杨华中告诉记者,荷塘分成两块,分别采用了“莲藕+泥鳅”和“莲藕+彩鲤”的种养模式。今年4月,他在塘里放养了8000多尾彩鲤苗。如今,彩鲤有10多厘米长了,莲藕长势也很好。老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每亩莲藕产量在1500公斤至2500公斤间,彩鲤和泥鳅亩产分别在150公斤和15公斤左右,按照市价,亩均收入约6000元,除去成本,亩均收入4000元左右。”
王江泾镇农技中心负责人说,鱼类排出的粪便可以肥田,促进植物的生长。此外,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少施农药。种养结合,不仅效益成倍增长,还实现了生态种养,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修复了生态环境。“在发展湿地农业中,当地还把一些水患严重的湿地转化为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宝地。”秀洲区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沿着王江泾镇政府所在地到荷花村的公路走访,沿途约8公里的公路两侧,有近1000余亩湿地。镇农技中心负责人说,原来这些湿地因地势低洼经常被淹,难见经济效益。现在,当地农民将这些湿地打造成莲藕景观带,亩均收益有2000元左右。
据了解,秀洲区北部的王江泾、油车港及新塍三镇,把5000余亩湿地打造成生态旅游观光带,带动了当地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这三个镇共接待来自上海、江苏、杭州等地游客3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