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海盐秸秆利用有妙招

用秸杆做原料加工燃料棒生产颗粒饲料

  □本报记者 金国栋 见习记者 俞霙
  本报讯 “稻草能卖钱了,那还舍得烧啊!”日前,海盐县通元镇农民陈仕芬笑着对记者说。近年来,海盐在推广秸秆还田的同时,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棒和颗粒饲料,走出了秸秆生态利用的新路子。
  记者在位于沈荡镇万胜村的海盐县吉能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沈荡分公司生产车间看到,油菜籽壳、木屑、稻草等废弃物,经过机器加工,成了一根根燃料棒。公司负责人张文良说:“这些燃料棒是替代石化能源的环保产品。”
  张文良告诉记者:“农民会主动把秸秆送到公司,公司的收购价是每亩120元至150元。”今年,公司又在沈荡成立了分公司。分公司现有生产线5条,每年可消纳3万亩以上的稻草和其他秸秆。
  海盐的另一家秸秆固化成型企业——海盐蓝天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建成生产线4条,年处理农作物秸秆1.5万亩。
  “用单季晚稻稻草制成的颗粒饲料,湖羊很喜欢吃。”位于通元镇的海盐丰义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他们和浙大合作,于今年5月研制成以稻草为原料的颗粒饲料。“我们在里面添加了蛋白质等,这种饲料易于保存,营养也更丰富。”该负责人介绍说。
  据通元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镇的湖羊年存栏、出栏均达1.5万头以上,按每头每天消耗1公斤秸秆计算,全年可利用秸秆5400多吨。
  为实现秸秆的生态化利用,海盐县制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农机加装切碎设备和捆扎机的,加装费用的80%由县里补贴;企业购置粉碎机、制棒机等设备,县里补贴50%,每吨燃料棒(秸秆含量达到50%以上)补贴50元。发现有焚烧秸秆行为的,每次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同时取消当年度县级地方性支农惠农补贴。
  县农经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县里将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秸秆收集合作模式,通过行政手段、技术措施、经济政策等,进一步加大秸秆生态化利用力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