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蔡希师 郭峥楠
苍南县位于我省最南端,县辖海域面
积3783平方公里,拥有252.1公里海岸线,沿海滩涂面积14.6万亩,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达190.3万亩。依着古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海里捞食”就成了苍南沿海渔民的土饭碗。随着东海渔业资源的渐渐枯竭,如何把饭碗端稳,是摆在苍南渔民面前的一道难题。贝藻生态养殖为苍南人打开了一条新财路。
走进苍南渔寮乡荷包田村,绵长的海岸线上散落着一片片色泽青黑的藻类生物。“这就是村里的藏宝地了,海面上浮着的都是渔民的‘票子’,水里养着的都是渔民的‘金豆豆’。”荷包田村的村委书记王加育笑着说道。据王加育介绍,由于荷包田村自然生长的贝藻数量多,并且气候、水源等环境因素都比较适合其生长,于是,从1991年起,村里就有人开始试着贝藻混养。到2013年,全村总养殖面积2000多亩,产值达到了600多万元。
荷包田村因以前有块水田里长满荷花而得名,如今村里早已不见水田和荷花。作为贝藻混养的藻类品种生力军,羊栖菜已经成为了荷包田的新名片。近年来,不少村民靠从事羊栖菜与贝类混养走上了致富路,“现在村里的养殖户平均年收入能达9万元左右。”王加育开心地说。
记者从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在2013年,苍南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为20.20万吨,产值21.52亿元,约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47%。渔民人均收入16602元,渔业成为了苍南农业的半壁江山。浅海贝藻类养殖作为苍南渔业的主导产业,从2005年的3.58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5.94万亩,其中紫菜养殖面积从2005年的3.17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5.72万亩,养殖户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5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8万元,最高的达到40多万元。
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有多少,也是衡量生态养殖模式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记者从王加育处了解到,贝藻混养的生态效益非常明显:贝类等养殖动物通过吃掉水中的微生物,对水起到净化作用,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藻类则把贝类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反馈给贝类等动物。这一生态循环维持了水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和稳定,让两者形成互利互存的共生关系,提高了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能力。
据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叔森介绍,就苍南县2013年的藻类产量9391吨进行测算,藻类固碳量可以达到2572.2吨,还可以固氮53.65吨、固磷5吨;贝类产量2242吨,可以固碳200吨、固氮34.2吨、固磷5.06吨。“这些数据,能够充分体现贝藻混养模式对苍南海洋环境改善的重大意义。”林叔森解释道。
据了解,由于贝藻养殖具有投入小、产量高、效益稳定的特点,荷包田村里都是村民自己在经营,但这种小规模散养的模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在遇到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时,养殖户由于技术和设施设备落后等原因,很难规避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另外,在产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由于商户过多过小,目前贝藻类产品的利用和深加工技术仍比较落后,在面对市场时,整个产业呈现出个体商户单打独斗,无法拧成一股绳的尴尬状态。而荷包田的这一现状,也普遍存在于苍南各地的贝藻养殖村镇。对此,林叔森也表示,苍南县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鼓励和吸引产业资本投资贝藻产业开发,使贝藻养殖由个体户经营转向规模性养殖。“让贝藻养殖更规范化,更规模化,真正成为苍南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金豆豆’。”林叔森说。
贝藻养殖常见模式
一、紫菜与海带轮养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紫菜养殖的筏架,在紫菜收割3水后,即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海带夹苗下海养殖,实行紫菜和海带轮养。这种栽培模式,既不影响优质紫菜的生产(后两茬紫菜质量要差些),还能增加海带养殖的产量和效益。采用该模式,可每亩增加效益900元。
二、羊栖菜(海带)套养贻贝模式
利用羊栖菜(海带)养殖海区和工具,增养贻贝,分别采用海藻平养和贻贝垂养的方式,可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养殖海区水深3米以上,要潮流畅通、水质肥沃、无污染,养殖筏架为“蜈蚣”架,要结实、坚固、耐用。羊栖菜与贻贝套养,应先种羊栖菜,再挂贻贝。羊栖菜夹苗时间为9-10月,苗绳长3.3米,每条苗绳夹苗38株,苗绳挂养间距100-120厘米;贻贝放养时间为10-11月,苗绳长1.5-1.8米,每米苗绳包苗800-1000个,挂养在浮绠上,苗绳间距0.8-1米,每亩羊栖菜可挂养贻贝300-400条。海带与贻贝套养,则先挂贻贝,再养海带。将贻贝于10月中下旬暂养并分包挂养,将海带于11月下旬夹苗挂养。5月中上旬收获羊栖菜、海带后,继续养殖贻贝,一般在7-8月收获贻贝。
三、海参与海带套养模式
按照海带筏架设置为主线(单式筏架),在海带筏架的浮绠上增挂刺参养殖吊笼,并在吊挂出的浮绠上增加浮筒,浮筒大小以足够支撑吊笼等的重量为准。海带苗暂养、分苗和刺参苗种放养一般在11月上旬,海带夹苗间隔10厘米,刺参吊笼间隔2米左右,每笼放养20头/千克的大规格刺参苗种30头左右(每个养殖笼有6格)比较合适。至翌年3月底4月初海区水温达到18℃时,刺参应及时收获,以免刺参度夏休眠而影响产量和效益;海带在4-5月天气适宜时收获。
四、梭子蟹与羊栖菜立体养殖模式
在羊栖菜养殖筏架上,适当扩大苗绳间距,吊挂梭子蟹养殖笼,实行立体养殖。方法是将羊栖菜于11月上旬挂养,采用双绳摩擦平养方式,吊绳间距扩大至150厘米,预留空间给梭子蟹吊养。蟹笼吊挂于羊栖菜筏架的浮绠和夹苗绳上,两头用桩缆固定于海底,夹苗绳上每隔5米左右增设一塑料浮子,夹苗绳两端用大泡沫浮子,行距4米左右。梭子蟹挂养一般在每年11月,梭子蟹养殖笼由6个直径35厘米、高18厘米,左侧有一投饵小门的圆柱形缕孔塑料筐组成,每层放养1只,海区水温12℃以上投喂新鲜小杂鱼。梭子蟹经过4个月育肥暂养,至春节前后大部分已成膏蟹,可陆续上市销售。于翌年5-6月一次性收割羊栖菜,晒干销售。采用这种养殖模式,每亩利润可以从单养羊栖菜的2500元增加到5800元。
贝藻养殖基本原理
大型藻类具有很高的
初级生产力,有估算表明,浅海初
级生产力中约有40%来自于大型藻类、
海草和其他海洋大型植物。大型藻类通过脱落碎屑和溶解态有机质释放为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物质来源。大型藻类对水体营养盐的高效吸收使其能够有效控制海区的营养水平,并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及群落组成。大型藻类与滤食性贝类在物质需求和营养盐方面存在互利耦合作用:藻类可以为贝类提供重要的颗粒饵料来
源,贝类可以为藻类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
盐类。贝藻类间的互利耦合可以在多元
化养殖模式中应用,从而实现养殖
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准备收割的紫菜
贝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