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多地大学学费上涨

中低收入家庭受影响

  2014年,多个省(区、市)高校上调学费。截至目前,已有江苏、山东、宁夏、福建、广西、湖北等地相继调整高校学费的收费标准。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省(区、市)的学费少则涨一成,多则翻一番。
  今年5月,江苏省物价局公布了调整后的高校学费标准。在划分出的文、理、工、农林、医、艺术、体育、公安8种类型中,除了农林、艺术类的学费不变之外,另6类本科专业的平均涨幅为16.61%,其中,医学类涨幅最大,为47.83%。
  在调整学费标准的省份中,江苏的涨幅并不是最大的。今年6月,宁夏的调整方案出台,文史类学费标准从每人每学年2600元,提高到了4000元;理工农学类从2800元涨至4400元,二者涨幅都超过50%。涨幅最高的是医学类专业,达到了76.67%——调整前为3000元,调整后为5300元。
  教育界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高校的学费不应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不过,在我国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学费的占比超出了20%。
  但在多数中国家庭看来,高等教育是改变子女命运的机会,学费也因此成为刚需。多地大学涨学费,受影响较大的多是中低收入家庭。
  今年考入青岛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张唯(化名)表示,报考学校时考虑到了学费的问题。“我妈生病在家,全家就靠我爸外出打工赚钱,一年的收入只有9000多元。”根据山东省公布的高校学费调整方案,文史类由原来的每人每学年3400元上涨至4000元。600元的改变,对张唯来说并不是小事。“我现在暑假一直在送外卖”。
  “我不会因为学校学费高就不去报考,家长关注的也是能不能上重点。”一名湖南大学2013届毕业生则告诉记者,她家里还有个妹妹,明年也要参加高考,“我们不会因为学费涨了就改变志愿,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想去哪儿,能去哪儿。”
  (摘自《东南快报》 王海萍贾宸琰 马婧 卢义杰 /文2014年8月19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