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呈现出推广机具多、维修保养难、网点少、条件差、设备老化、人才缺乏等情况,这成为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一块“短板”。
面对农机“看病难”的困境,江西省农机局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开展“以奖代补”建设农机维修网点,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努力实现“一年织线条、二年强基础、三年见成效”的农机维修体系建设目标。
实行“以奖代补”,加强网点建设。自2013年起,江西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000万元,计划用4-5年时间,持续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以奖代补”项目建设。项目主要扶持农机合作社和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开展维修车间建设和主要维修设备(含流动服务车)购置,按规定建设达到综合类一级、二级、三级标准的,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对项目建设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奖补和自筹比例由1:1调整为1:0.5,充分调动农机合作社和现有维修网点的规范化建设积极性。经过各地布局规划,该省计划建设500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二级农机维修中心为主体、三级和一级的农机维修中心以及生产销售企业的“三包服务”为补充,满足整机修理、零配件供应和流动上门维修服务需求,形成技术本土化、维修特色化、服务大众化、管理规范化,实现就近、及时、高质量维修和“小修不出片、大修不出县”的目标。2013年至今,已在100个县(市、区)建设了281个维修服务中心,农机维修服务基础建设明显改善,服务网络已经织出了“粗线条”。
强化项目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为进一步强化“以奖代补”农机维修网点的管理,江西省农机局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制定了《江西省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标准》对财政以奖代补项目范围内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主体条件、基础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全省“以奖代补”农机维修服务中心的五项管理制度全部上墙并执行,维修中心均建立了内部档案管理,强化了门店形象和基础设施建设,广告牌、服务车和有关设备上全部统一喷绘“江西农机维修”图标,实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统一着装、程序化操作,为进一步规范全省农机维修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强化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2013年江西省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结合,连续开展了农机维修工高级、中级、初级三期培训班,为实施“以奖代补”项目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和人员储备。今年6月,江西省农机局组织2013年实施项目的138个农机维修点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再次培训。今年下半年,将继续对2014年“以奖代补”项目点技术人员5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
探索“社企共建”模式,提升维修服务能力。为满足农机售后“三包”服务、正常的零配件供应、日常的保养维修需求,江西省探索开展了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与生产企业、合作社的“社企”“企点”和“社点”共建合作,更好地将售后服务延伸,既解决了购机户的后顾之忧,又减轻了农机企业的“三包”服务压力。南昌县西联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与“龙舟”、“柳林”、“四方”等10余家企业合作共建维修服务中心,承包了附近乡镇机具的维修保养任务。服务中心接到企业反馈或机手的修理需求后,指派专业师傅上门检查,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反馈零部件供应需求,避免了因农机手与企业信息对接不畅而耽误农时的情况发生。
“农机医生”下乡,送检服务到田头。在实施“以奖代补”项目中,江西省允许各维修中心配备农机检修“流动服务车”,开展“农机医生”下乡活动,保障机械顺畅作业。针对大型高性能农机维修较复杂、存放难的实际,维修中心为服务区域和辐射区域内的农户、合作社成员提供“急修送上门、大修到中心”的“保姆式”服务,并免费为农户和社员存放机具。维修服务中心还设立了维修服务热线,农机手只要一个电话,维修人员马上实施救援、抢修,这种做法很受农民欢迎。 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