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顾剑明/文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那里没有痛苦,那里没有忧伤。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哦,香巴拉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的家乡。”每当我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总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是指佛教的理想圣地。这首《香巴拉并不遥远》唱出了藏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为了帮助西藏人民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自1994年开始,一批批援藏干部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雪域高原的恶劣环境,与西藏人民一起同呼吸、共奋斗,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2001-2004年,我有幸作为浙江省第三批援藏干部,在那曲工作、生活了三年。尽管援藏归来已整整十年了,但那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没有到过那曲,不知那曲的环境有多恶劣;没有到过那曲,不知那曲生活有多艰苦;没有到过那曲,不知缺氧有多难受。三年的援藏生活,给人感受最直接的当数缺氧所带来的头疼、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咽喉干燥、嘴唇发绀、心跳加速、难以入眠等生理反应。入藏第一年,我的体重整整减了11公斤。首次回家休养时,妻子看到又黑又瘦的我,都快认不出来了;母亲看到我后,眼眶充满泪水。是妻子深明大义,劝慰婆婆道,援藏是国家需要,如果大家都不去,不是没人去援藏了,你儿子是党员干部,理应响应国家号召。援藏三年,特别是进藏之初,严重的高原反应,晚上时常难以入眠,更加重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我经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正是有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和组织上的关心鼓励,给予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在那曲,让我感受最深的,要数藏族同胞那种顽强的毅力、纯朴的心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老西藏精神在这里随处可见。民族团结是援藏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我心中时刻牢记“稳定”两字,平时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坚决不做。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尊重当地干部,遵守当地民族风俗习惯,自觉搞好民族团结。
藏民长年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食物简单,大脑反应不如我们敏捷,动作也有些迟缓,但藏族同胞非常淳朴、热情好客。援藏期间,我曾深入那曲、加黎、索县、巴青、安多、班嘎、申扎、尼玛、双湖等县(区),了解农牧业生产情况。牧民们热情地用藏粑、酥油茶、青稞酒等招待客人,在鱼米之乡长大的我,尽管在那曲生活三年也没习惯这些食物,但藏族同胞那热情、憨厚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那里我和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深切体会到了“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这句歌词的深刻含义。
西藏歌曲为什么都那么高亢?因为那里离天空最近,那种伸手可触及的感觉让人震撼、感动;那里缺氧,但从他们心底唱出的却是天籁之音。
援藏不是去享受的,更不是去镀金捞取政治资本的。曾记得省领导在援藏欢送时说过:“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远离自己的亲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到生命时时刻刻受到威胁的那曲工作,这本身是一种奉献。”如今,依然记得当年自己在欢送会时的表态:“不论有多少险阻,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决不辜负厅领导和同志们的殷切期望。”三年援藏期间,我完成了那曲地区畜牧医推广总站实验室改造、那曲地区农牧系统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办公自动化和太阳能温室蔬菜大棚等项目,共投资入资金近80万元。针对那曲地区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实际,率先在那曲县搭建了蔬菜大棚,引进了30多个蔬菜品种,开展了种植试验,其中5个品种生长良好,从而宣告那曲县不能种植蔬菜成为历史。针对那曲地区绵羊个体小、产羔率低、生长速度慢的实际,又引进了浙江湖羊,在那曲索县开展了高海拔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取得了成功,湖羊品种深受当地农牧民的欢迎。通过项目实施,为西藏那曲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牧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份智慧和才干。
援藏的日子渐行渐远,一晃十年过去了。2013年,我又重新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重温援藏时期的点点滴滴。天还是那么的蓝,布达拉宫还是那么雄伟屹立,高原反应还是那么重。但欣喜的是,亲眼目睹了在援藏干部们一批接一批的援助下,西藏那曲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曲经济实现了大跨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和谐稳定,农牧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道路更宽阔了,通信更发达了,牧民子弟上学更方便了,大棚里的蔬菜品种更丰富了……香巴拉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回首援藏三年,我无怨无悔。那曲,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怀念你,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