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乡村

品味古村乡韵——走进传统村落(十八)

柯桥冢斜村

  •   稽山深处的千年古村
      冢斜村地处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北靠大龙山,南临舜江,风景优美,历史积淀深厚。“冢”是墓,“斜”是宫人墓,相传越国宫人多葬于此,墓不正向,故名“斜”,冢斜村名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上古时,虞舜有个妃子埋在村子的斜对照,所以叫做“冢斜”。
      大龙山多大墓,明、清多有文武官员来村祭祀。冢斜村是大禹后裔余氏村,其中80%为余氏。据称:大禹生三子:长子启,继承父姓“姒”;二子况,赐姓为顾氏;三子罕,赐姓为余氏。大禹赐第三子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现在村有一座公祠、一座余氏祠堂、六个老台门,保存相对完好。公祠就是“永兴公祠”,始建于唐朝,是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该村至今仍保存着富有地方特色风格的民居、祠堂、古井,完整的街巷格局体系,古村格局和空间形态,是江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余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宗祠前后二进,四合院式,内有戏台,画栋雕檐,保存完好,是研究江南宗祠建筑的重要依据。另外,还有建于明清的古建院落6座,有明清官员祭祠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这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可谓研究古建筑的“活化石”。
      冢斜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明代状元、兵部尚书余煌,清朝名臣、河南布政史余炳焘,民国时期任北平市市长的余晋龢等均出生在冢斜。上述三人分别写入了明史、清史和民国史。冢斜余氏后裔、清朝名臣余炳焘,官至河南布政史,晋赠荣禄大夫,重病继续在战场指挥作战,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其事迹载入国史。
      冢斜村不但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有位于村东的舜妻、禹妻墓址,有位于大龙山上的“仙人洞”,有位于轰溪山上的“岩屋”,有位于村西南的狮子缸,有位于舜江上游北溪的古代嵊、诸交通要道“永济桥”等。“永济桥”在村庄南侧,位于村南舜江上,系清代五跨石梁桥。全长60米,桥面宽1.65米,中孔跨径4.9米,桥面距水面高2.4米。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迎水呈梭形,用以减少水流阻力。桥面用三块石梁并列铺筑而成,中孔石梁侧面镌有桥名“永济桥”。永济桥是古代的交通要道,途经大小西岭的人流和物流都必须经过这里。
      除了众多的古建筑群,冢斜古村还处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之中。村北大龙山,古时称东岩,与秦望鹅鼻同发迹于仙霞,其山气势磅礴,葱郁圆润。村南轰溪山,山形酷似屏风,山势挺拔清秀,气魄宏伟壮观。大、小狗山和螺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村东草山、狮子山,山体连绵,横亘村首。村西象山、门前山,群峰拱卫,高低错落。小舜江北溪宛似官带,从古村西北向村庄东北沿着象山、门前山和轰溪山之脚下绕村而过,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野风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