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黑龙江“退耕还湿”,北大仓回归“北大荒”

  60多年前,我国为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如今,我国为保障子孙的“吃饭”问题,决心让“北大仓”回归“北大荒”。这场在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区黑龙江省展开的“保粮护湿”行动,诠释了我国注重经济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着手在黑龙江进行农业大开发,因这里的土地荒芜而肥沃故称之“北大荒”。如今黑龙江已建成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创造出用全国十分之一耕地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商品粮,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奇迹,因此被称为“北大仓”。“北大荒”变身“北大仓”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为之付出代价。大片湿地被开发、破坏后,人们发现当地自然灾害变得频繁,原来下大雨半个月河流才涨水,现在连三天都过不了,水里的鱼儿也在变少、变小。
  更令人担忧的是,黑龙江省粮食核心产区——三江平原的湿地资源也一度出现衰退。数据显示,本世纪初的几年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从156万公顷减少到91万公顷,同时伴随有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迹象。
  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决策者意识到,“北大仓”对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我国第一部湿地保护地方法规,推行流域保护理念,对国际重要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建设了扎龙、三江、兴凯湖、洪河等8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之首。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在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评价说。
  在一些获得“抢救性”保护的湿地内,“北大荒”的原始风貌和生态作用开始恢复。官方数据显示,去年黑龙江退耕还湿面积超过1万公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使当地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得到保存,对周边农业区域的局部气候也产生调节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只有依靠湿地生态涵养才能让‘北大仓’风调雨顺。”三江自然保护区宣教负责人吴智夫说,目前对于三江地区农业生产来说,一般年份很少有干旱、内涝等灾害,这与大面积湿地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等作用密不可分。
  在“保湿”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黑龙江也用实践证明,保护湿地与粮食生产并不矛盾。黑龙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农机投入,调整种植结构和增加科技含量等举措,实现了粮食总产“十连增”,2011年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
  (据新华社 李建平 许正 张正富/文 2014年8月28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