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吕梁临县白家坪村,二层楼的学校是这里最现代化的建筑。然而,这里却再也听不到琅琅读书声了。课桌椅被堆在院子里,学校成了留守老人白继章的家。“年轻人都出去了,带走了孩子,这里2009年就没有学生了。”白继章说,这所村小原本只是一眼窑洞,后来政府几次投入,“窑洞娃娃”才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学。“但村里只剩下20多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再好的学校也没用了。”
在城镇化浪潮冲击下,我国不少地区农村生源锐减,甚至面临消亡的境地。“没有了学校,农村将成为文化沙漠!”教育界人士呼吁,应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出台优惠政策,为农村留住最后的“文化绿洲”。
农村学校加速消亡
山西右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增文说,近年来,农村包括县乡学生不断流失,给教育部门带来很大压力。
该县有321个行政村,目前已经完全没有村小和教学点了。11个乡级行政单位,本有9所乡镇中心小学,但由于生源流失,只剩下了6所,且人数最多的也只有400人,最少只有十几个学生。“县里的生源也在流失,小学六年级和初三的学生‘出走’最严重,有去太原市、朔州市、大同市的,还有去内蒙古的。”王增文说,“现在,县里的学生去了市里,在县里上学的大都来自农村,留在乡镇学校的学生要么是残疾、单亲,要么就是家里经济条件太差走不出来的。”
记者在右玉县威远镇威东寄宿制小学看到,这所2007年撤点并校后形成的乡镇中心校辐射周边3个乡镇,32个行政村。然而,这所占地8000多亩的学校,只有31个学生,32个教职工。每个教室最多不超过10张桌椅,教室显得非常“宽敞”。“学校经历了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软硬件有了很大改善,音体美各门课程都能开全,且都是专职老师,但怎么就留不住学生呢?”校长王润如感慨地说。
据介绍,在2010年,山西城镇中小学生在校生达到249.5万人,占全省中小学生数的54%,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212.9万人,比2006年减少了90.6万人。“在城镇就学学生首次超过农村,城市、城镇学校成为学生就学的主要方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看来,这种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学校‘空壳化’现象开始从农村向县乡蔓延。”专家表示。
农村教育资源浪费
城市择校矛盾加剧
多位农村、县乡学校的校长普遍认为,除了计划生育造成新生儿减少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是生源流失的最大原因。“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学校而孩子走了,而是孩子走了学校办不下去了。”山西临县青凉寺乡寄宿制小学校长李华明说。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成为导致农民送子女到城市学校就读的直接原因。一些家长表示,他们带孩子到城市就学,主要是因为城里学校开计算机课,有音体美老师,孩子能接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学生不断外流,老师们越干越没有积极性,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形成了恶性循环。”王润如告诉记者,有时候课程讨论一个组就需要4-5个学生,但现在一个班还不够一个组,形不成讨论和竞争的氛围。
生源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主任汪华英说,国家这几年通过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在农村和县乡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了许多设施完善、标准颇高的学校,但如今,有的只剩下几十人,教育资源被严重浪费。
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不仅造成农村教育资源萎缩和浪费,更导致城市学生增长过快,大班现象难以彻底消除,影响了教学质量。太原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说,这几年,太原市基础教育阶段流入生源逐年增加,现在大约有11万,是全省的三分之一。“农村学生的不断涌入,造成城市教育资源饱和,加剧了择校矛盾。”
让学生能在家门口上学
“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县乡没有了学校,那城镇化就是低质量的,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将成为文化沙漠。”汪华英说。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具体到教育,也应将更多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小城镇倾斜,出台优惠政策,将学生稳在县乡。
首先,要根据人口流动和变化进行科学规划布局。专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学校建设力度,结合人口增加趋势,科学布局,规划新建一
批标准化的中小学校,有效缓
解由于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
镇所带来的城镇学校容量不
足、班额较大的现象。
其次,农村教育绝对不能丢弃,能够保留的村小、教学点要继续保留。汪华英说,留在农村的那些孩子都是最底层、最无助、最弱势的群体。如果因为学生人数少,就随意撤并村小、教学点,那他们就可能会失学。“对这一块的投入是不能计算投入和产出比的,政府部门应托底。”汪华英说。
第三,防止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关键要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县乡倾斜。专家认为,要满足绝大多数农民在本地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必须在每个乡镇集中办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别要加强学生食、宿、活动、娱乐等方面的标准化配备,加快实现城乡教育均衡。
马兆兴认为,可通过提高贫困地区招收专项生比例等政策将学生稳在县乡,但关键要提高其教学质量。“目前县乡教育最大的短板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教师素质上不去,县乡教育无论如何也上不去。”马兆兴说,不仅学生从县乡“出走”,老师也在“出走”,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在工资、职称、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优厚条件,让他们心甘情愿留下来。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王菲菲/文 201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