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小丛韭菜样的小草,东倒西歪地长在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深山池塘里。这不是韭菜,叫中华水韭,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是最早出现于数亿年前的“活化石”。它也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50多种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一,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已属极度濒危,无比珍贵。
这是宁波首次发现中华水韭,发现者是该市的植物研究专家、宁波市药检所主任、中药师林海伦。这也是继南方红豆杉后,宁波发现的第二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发现
鄞州龙观乡的湿地里有从未见过的韭菜样小草
20多年来,林海伦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宁波范围内的乡土植物。最近几年,他把调查宁波的水生植物资源作为新的研究任务。
休息日,林海伦喜欢去野外寻找新物种。最近,在鄞州区龙观乡的山上,他发现了一片湿地,里边有许多奇特的水生植物,有小莕菜,石龙尾、水毛花、南方狸藻、野荸荠、三蕊沟繁缕等。
这些植物,在宁波其它地方很难看到。其中,三蕊沟繁缕是我省的新记录植物(沟繁缕科在全省是第一次发现),而原产于台湾的小莕菜,稀缺程度远超野生铁皮石斛,也是国内第二次发现。
这么多古怪的水生植物聚集在此,作为植物专家,林海伦隐约有种预感:这里可能还会有更重要的物种出现。
8月31日,他又来到了这片湿地。研究了一天,天都快暗了,林海伦正准备下山回家,随意一瞥,却在小水沟里看到几小丛东倒西歪的韭菜样小草。
专业的敏感性让这位植物学家停下了脚步。根据经验,这应该是莎草科或谷精草科的植物。可是,这几丛小草并没有花序,采了标本也是无法鉴定的。
由于这两个科的植物种类复杂,林海伦正想离开,后又转念一想:好歹它们是今天看到的新面孔,是不曾见过的新种类,还是先拍下生态照片作记录,再挖两丛回去培育看看,等其开花时就能鉴定了。
开挖之前,林海伦特地数了一下,这样的韭菜小草一共有20多株。挖起2株后,他将根部的淤泥洗掉,放在手心,拍了张特写照片。这下又有了新发现:小草的根部与其它的莎草科植物明显不同,具有独特的根茎,须根都是呈两叉分枝的。
确认
小草符合中华水韭特征在宁波是首次发现
回到家,林海伦马上查找工具书《中国植物志》。这一对比,让他惊喜连连:这种草和中华水韭的特征完全吻合。要知道,中华水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宁波还没有发现过。“这么古老的活化石植物,太宝贝了!”9月3日,林海伦又来到龙观乡。在原发现地上游的小池塘中,他又发现了成百上千的中华水韭。这些中华水韭形成一处自然生长群落,生长状况良好,和它们相伴生长的还有水毛花、谷精草、野荸荠、小荇菜、卵叶丁香蓼等水生植物。
看到这么多宝贝,兴奋的林海伦把在龙观乡发现成片中华水韭的事,告知了我省植物界权威人士、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李根有。
看到图片,李教授也很高兴。他说,《浙江植物志》上记载中华水韭在省内的杭州、建德、诸暨、丽水都有分布,但这只是以前曾有发现的记录。现在这些地方环境改变后,多数中华水韭已绝迹。
保护
已有农民在发现地开荒专家呼吁设立保护点
去年,林海伦在象山高塘岛乡首次发现了三亿年前的“活化石”松叶蕨,后来又在其它四五个乡镇发现了松叶蕨。这次又在鄞州区龙观乡遇上了真正的宝贝,他连呼了好几个想不到。
林海伦说,中华水韭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要有原生态的环境,有水,但水位又不能过高。龙观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没有大的环境变化,才会聚集起这些古怪的水生植物。周边其它湿地由于人为排水开垦,许多植物纷纷消亡,这里却成了水生植物的避难所。
不过,他说,目前小池塘周边的山坡上,一些农民开始开荒种植花木,估计这片中华水韭的处境会越来越危险。因为上游山坡种植花木后,农民使用百草枯是常有的事,这种农药对中华水韭的生存必然构成威胁。“中华水韭的出现,说明鄞州龙观是一处生态条件优越、植物种类丰富的风水宝地,一定要好好保护,造福子孙。”林海伦呼吁,政府应为一级保护植物的生长地设立一处一级保护点。
李根有说,中华水韭是经第四纪冰川后残存下来的孑遗植物,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鄞州龙观乡的中华水韭群落可以算是省内现存的最大群落,应好好保护起来。
邹洪珊 黄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