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变能源、变有机肥、变培养基质……

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近八成

  □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杭州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蔬菜生产企业,每年这里要产生大量蔬菜秸秆,公司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残菜等废弃物粉碎发酵,加工成有机肥和沼液用于蔬菜种植;
  兰溪市热电有限公司回收当地农户和合作社的棉花、油菜、水稻等农作物秸秆,利用秸秆燃烧产生的蒸汽发电。公司每年可以处理6.3万吨农作物废弃物,发电2000余万千瓦;
  金华的浙江广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变废为宝,把农作物秸秆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基质。公司每年处理秸秆1000多吨,作为基质生产食用菌3000多吨;
  ……
  这些地方的做法,正是我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缩影。
  以前每到收获季节,大量农作物秸秆被废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污染了环境。为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秸秆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把秸秆作为肥料、食用菌基质,利用秸秆发电等,初步实现了秸秆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利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省秸秆理论产生量为1157.7万吨,利用总量达到916.3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79.15%。
  省农业生态能源办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果之所以显著,主要得益于措施有力。首先,坚持规划先行。出台了《浙江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长兴、兰溪、龙游、龙泉以及宁波市鄞州区、台州市路桥区等6个试点县(市、区)也先后出台了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中央下达的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4000万元作为秸秆利用和焚烧控制专项资金,并调整农机补贴政策,对废弃物处理设备、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农机追加与中央补贴等额的地方补贴。各地也加大支持力度,长兴县就对试点村的秸秆集中收集点每亩补助180元。此外,还通过科技协作、企业培育等手段,在秸秆能源化利用方面有了突破。目前,我省已建有47个农林生物质能源化生产企业,年利用生物质原料129万吨,年生产固化燃料64万吨、炭化燃料3万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