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坚守基层农技推广第一线的吴余粮
吴余粮,男,1956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东阳市湖溪镇政府农办副主任、纪委委员、农技站站长。30多年来,他不离不弃坚守基层农技推广第一线,不论刮风下雨,天冷天热,坚持做到随叫随到,及时“出诊”,准确“把脉”,科学合理地给出“药方”,把当好农业的“卫士”,农民利益的“保护神”,农民群众的“田保姆”作为自己的天职。曾先后被东阳市、金华市、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切接见。湖溪镇农技站也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先进单位。
15 带领茶农姐妹致富的“三八红旗手”宋昌美
宋昌美,女,1969年生,中共党员,安吉县女子茶叶合作社理事长,中共十八大代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她由10多亩茶山的小户,发展成拥有800亩茶山、3000多平方米标准厂房、年销售1万公斤名优茶的营销大户。她牵头成立安吉县女子茶叶合作社和党支部,拥有社员55人,联系户500余户,带动周边女茶农近5000人。合作社还结对贫困妇女23人,帮扶贫困儿童9人,解决了周边3万多妇女的季节性就业问题,走出了一条产业链上建合作社、建支部、建“妇女之家”,带动茶农姐妹致富的创业路子。
16 油菜育种“第一人”张冬青
张冬青,女,195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省农科院作核所研究员。她长期潜心于油菜新品种选育、推广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她以油菜育种事业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育成油菜新品种13个,获油菜新品种转让费580万元,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创经济和社会效益15亿元以上。其中标志性品种有3个:“浙双72”,实现了油菜品质由双高走向双低;“浙油18”,开了机械化生产和收获油菜的先例;“浙油50”,实现了高产高油,含油量高达49.5%,比现有的品种每100公斤可多产油6-8公斤,为我省乃至全国油菜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7 茭农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张永根
张永根,男,1961年生,中共党员,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是桐乡市第一个引种茭白、第一个带头闯市场、第一个尝试大棚设施栽培茭白、第一个建设茭白保鲜库,又是“董家茭白”的创始人、种茭能手和营销大户。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茭农,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茭农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创建董家茭白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茭白年销售额由成立之初的1602.4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3239.6万元。他是嘉兴市党代表,获省劳模称号。
18 专注柑橘良种繁育的80后农技员陈峰
陈峰,男,198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衢州市经济特产站农艺师、衢州市援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柑橘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的管理和农技推广工作。7年来,他以农场为家,白天跟民工一起劳作,晚上记录当天的生产日记,日复一日,兢兢业业,连续7个春节都是守护着基地的温室,成功繁育柑橘良种苗65万株,并把新品种赠送当地果农无偿试种。同时,还引进葡萄、蓝莓、红心猕猴桃等小水果新品种,并繁育成苗10多万株,为衢州水果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先后获市农业局“四好干部”、优秀党员等荣誉。
19 带着百姓书写蜜桃致富经的陈小究
陈小究,男,1969年生,中共党员,长兴城山沟桃源山庄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从事水蜜桃产业20余年,当地水蜜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2000多亩,并创办长兴城山沟桃源山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13年公司营业额达2500万元,接待游客33万人次。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乡镇水蜜桃种植面积已达1.5万多亩。他还于2009年成立“城山沟党员创业互助会”,吸纳有创业意向的农户,为其解决资金、技术难题;2010年,他又流转土地500亩,吸引农民参股,让周边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2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陈宗懋
陈宗懋,男,193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茶叶质量安全和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的研究工作60年。他潜心治学,耄耋之年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全国奔波;他大胆实践创新,开创茶叶农药残留和茶园化学生态研究领域,填补茶界空白,他提出的20余种标准,有18项作为国家标准、5项作为农业部标准;他领导建立国际认可的茶叶检验实验室,有力保障了茶叶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他锲而不舍,连续6次提出修改国际标准建议,均获成功;他情系茶农,一直为我国茶产业发展奔走呼吁。
21 当之无愧的“西瓜皇后”林燚
林燚,女,196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温岭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她从事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技术推广工作32年,主持和参与省、部、市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玉麟西瓜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了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地区西瓜长季节栽培的技术突破;“嫁接西瓜枯萎成因及关键治理技术研究”攻克了嫁接西瓜枯萎死亡的重大技术难题,挽回经济损失1.28亿元。她主持制订和实施温岭市瓜菜基地建设发展计划,使瓜菜产业成为温岭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她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党员、省劳模、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当选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2 群众眼里的“葡萄王”季伟平
季伟平,男,1974年生,中共党员,现是云和县大田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从事水果种植工作22年,坚持不懈发展葡萄种植业,在丽水市推广葡萄新品种32个,发展基地500多亩,年产量600多吨,年销售收入达900余万元,带领合作社社员创经济效益3000万元,被当地群众誉为“葡萄王”。他自筹资金建设云和葡萄技能培训学校,致力培养新型农民,采取全程指导,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他先后多次获国家和省级农村科普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省创先争优共产党员、省农村科技示范户等荣誉。
23 专注技术创新的周玉翔
周玉翔,男,1968年生,新昌县群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是一名金属防腐领域的学士,2003年,转身农业领域,专注于农产品保鲜技术开发和小包装茶叶研究。十年来,承担了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参与制定了1项国家行业标准,拥有3项发明专利,保鲜农产品2000万公斤,小包装茶叶引领绿茶发展潮流。其中“茶叶贮藏保鲜及包装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技术,可使茶叶在常温下保鲜18个月。“一种隔离式脱氧保鲜包装”技术以其独特的生态环保理念,获得了“新田园”杯首届中国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二等奖、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
24 把满腔热情洒向“三农”的周爱珠
周爱珠,女,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任衢州市衢江区农作物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她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8年如一日,虽经历丈夫久病及去世、自己患上严重的甲状腺瘤并做了切除手术等磨难,仍肩负重任创办配肥站,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带病抗雪救灾,冒酷暑查苗搞试验,跋山涉水指导和帮助农民发展高山蔬菜,户增收益2000多元……发表国家级、省级科技论文20多篇,获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13项。她先后获全国科技抗灾先进个人,省、市、区先进工作者、拔尖人才等荣誉,并当选衢州市六届人大代表,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
25 弃文从农造福一方的郑焕平
郑焕平,男,1968年生,中共党员,磐安县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在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任教6年后,毅然辞职,闯荡到北京,将磐安的香菇种植技术不断创新改进,免费提供给北京的香菇种植户,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怀着浓厚的乡土情结,2011年,他回到磐安老家,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金土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近300亩集种植、采摘、休闲、科普、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精品园,积极引进示范葡萄、食用菌设施栽培、冷水茭白提前结茭等新品种、新技术,带动2000多农户增产增效。
26 让茶更香的新型农民俞学文
俞学文,男,1969年生,浙江更香有机茶叶开发公司董事长。他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长期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收,带动农民增收,他打造“市场+公司+基地+承包人+农户”的绿色产业链,在全国开设更香茗茶店200多家,直接、间接带动10多万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并获国家专利11项,实际应用于公司茶叶生产中;他热心慈善,累计捐款捐物达900多万元。他先后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7 让翠冠梨甜万家的施泽彬
施泽彬,男,1956年9月出生,现任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他从事桃、梨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近30年,主持育成的4个早熟梨品种先后被确定为全省梨主导品种,其中“翠冠”还成为南方梨第一大主栽品种,分别占全省、全国梨栽培面积的60%和7%;“翠玉”现已成为南方多个梨产区首选品种,奠定了浙江梨育种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自主育成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调整我省梨品种结构,提高梨产业效益作用巨大。他担任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深受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的好评和欢迎。
28 田间病虫害的“克星”洪文英
洪文英,女,1967年生,现任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高级农艺师。她30年如一日,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研究,进行现场生产指导。为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成了她最真实的写照。她带领团队在农业新品种选育栽培和植保技术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主持和参加多个科研项目,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主编农业科技书籍。每年开展技术培训20余次,将先进、实用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她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模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