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城市蓝皮书》发布

全国九成城市“亚健康”

  近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7》。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高发期,新时期加强特大城市治理势在必行。
  报告以“聚焦特大城市治理”为主题,通过总报告、专题篇、案例篇等形式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了中国特大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策略,特别是针对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交通拥堵治理、贫困问题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疏解与人口治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治理、“城中村”与城乡接合部治理、公民参与特大城市治理等当前引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九成城市“亚健康”
  报告指出,从全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和健康社会指数远低于健康管理和健康环境指数,城市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进一步测定和检查中国城市发展的健康水平和状况,报告课题组综合考虑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五项指标得分及分布,按指标得分将城市划分为两类——健康城市和“亚健康”城市。其中,五项指标均高于所有城市中位数的城市为发展状态相对健康的城市,包括深圳、中山、佛山、上海、苏州、常州、无锡、东营、南京、长沙、珠海、扬州、杭州、沈阳、镇江、大连、南通、烟台、惠州、克拉玛依、湘潭、威海和南昌23个城市。而综合排名位居第3位的北京,由于健康环境指数排名靠后(位居全国第206位),未进入健康城市行列。在五项指标中如果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低于该项指标的中位数,则表明该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处于“亚健康”状态。总体来看,当前全国287个地级市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不到十分之一,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内的近九成城市处于“亚健康”发展状态。
  城市贫困状况不容乐观
  报告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绝对贫困率一直呈下降趋势,温饱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得到了解决,然而在许多城市出现了新型贫困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包括经济结构转型、福利制度转型、身份制度转型等社会基本制度转型而产生转型性贫困或结构性贫困;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增长速度长期超出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加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使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难以维持多方面的支出需求,面对突发性支出问题,更难以应对,抗风险能力较差。
  报告称,我国整体城市贫困状况不容乐观,但在特大城市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在各项指标上都比我国整体城市贫困状况好,说明特大城市在反贫政策的执行下,相比其他城市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尤其是这两年,北京、天津和上海提高了低保标准,基本解决了绝对贫困现象。从就业状况来看,北京市的就业状况较好,就业员工占总人口比重高,失业率低,因此贫困风险最小。在文化程度、抚养比、参保情况等方面,北京市也具有着较好的优势。相反,重庆市在各方面的指标显得差一些,这与重庆市辖区人口迅速上升,而就业、参保等各项工作尚未跟进有关。从其他一些特大城市的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大多数城市还存在就业比重较低和抗贫困风险能力较低的情况。而这三类指标中,问题最大的仍在收入与支出方面,可见老百姓收入偏低仍是特大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
(摘自《光明日报》 李瑞英/文2014年9月1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