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事业步入提质提速发展阶段。针对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我省义乌、龙游、桐乡等地从创新机制入手,强化政策激励,加快技术融合,推进社会化服务,有效增添了发展活力,破除了发展瓶颈。
义乌:政策激励显成效
近年来,义乌市不断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率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主推技术、基地建设、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义乌市及时调整农机化扶持导向,设立了市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扶持内容以设施农业、工厂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高新农机维修中心、高新农机装备等为主,进一步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
该市将发展设施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列入政府政绩考核内容,作为都市农业重点项目给予扶持,扶持幅度达投资额的40%-50%,近7年累计落实扶持资金2783万元。义乌市制定了全省首个《农用钢架大棚》地方标准,对钢架大棚的材质、安装要求等进行详细规定,以提高建设质量。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农用钢架大棚保险工作,保险费用政府补贴70%,为受灾户恢复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义乌市出台政策,对水稻机插补贴100元(含育秧补贴),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补贴投资额的50%,近7年共计补贴456万元。目前,温室育秧中心的育秧面积已占全市机插面积的65%,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的秧苗培育难题,推进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在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的推广上,义乌市对建设粮食烘干中心的主体,给予投资额50%的补助。同时,农机部门积极与国土、电力等部门联系,帮助落实用地、用电问题,扶持发展粮食烘干中心。到目前,该市已有粮食烘干中心12个,粮食烘干机60台,批烘干能力达634吨,去年粮食烘干1.5万吨。
统计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义乌市共实施市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154个,扶持资金2528.6万元,市财政用于购机补贴的专项资金累计达4643万元(不含中央、省补资金),带动社会投入1.8亿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在政策的激励下,义乌市涌现出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农机化示范基地,涵盖粮食、蔬菜、花卉、茶叶、畜牧养殖等各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农机化示范基地5个、市级农机化示范基地3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9家,服务面积占全市农田作业面积60%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9.36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一个多元化、立体化、全程化的大农机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龙游:技术融合破瓶颈
随着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农机农艺不适应、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机化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瓶颈。龙游县近年来高度重视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加快推进全国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建设,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为重点,不断健全农机农艺融合机制、强化技术试验示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得以加速推进。
针对多年来农机与农艺部门相互配合少,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研究不深不透的问题,龙游县成立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农机农艺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召集粮油、种子、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专业的科研推广人员,成立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改变以往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分离的科研和推广方式。
针对机插水稻不能安全齐穗、栽后不能早发等问题,龙游县在不同区域建立5个水稻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试验基地,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积极开展相关技术试验,研究水稻机插与其生育期的关系。试验表明,机插会延长水稻生育期,机插品种应以生育期适当偏早为宜,机插连作晚稻播种期宜早不宜迟,机插时间要抢早,早稻收获与连作晚稻机插要尽量缩短农耗期,既要抢收抢种,又要抢管,做到收、种、管三不误。
目前,专家组已开展相关试验15项、调查8项,撰写技术论文19篇,其中13篇被省部级杂志和省级学会内部刊物录用。
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开展了水稻机插秧温室培育技术、流水线播种大田育秧技术、本土秧沟泥育秧技术的研究探索,对育秧播种机组、插秧机进行了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对比试验,初步形成了适合本地条件的《水稻机插秧温室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流水线播种大田育秧技术操作规程》、《本土秧沟泥育秧技术操作规程》、《水稻插秧机作业技术操作规程》、《机插水稻大田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为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推广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为顺利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工作,龙游县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县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省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资金,整合粮食提升工程项目资金、阳光工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等,确保示范核心区前期建设及农民培训经费等的及时到位。目前,该县已在每个重点产粮乡镇(街道)新建1-2个规模较大的育秧中心,有效破解了育秧瓶颈,推进了水稻机插农机农艺的融合。
桐乡:创新服务促发展
桐乡市自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农机化示范县建设单位以来,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机械
化水平。
该市着力建设农机大服务与小服务
相互配套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率
先提出“母”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
“子”合作社共同发展的新模
式。“母”合作社规模较大,功
能设施完善,为全镇“子”合
作社和种粮大户提供种子
催芽、播种和育秧技术保
障等服务,实行工厂化运
作,一般每个乡镇(街道)
建一个,目前已建成9
个;“子”合作社主要是做
好育秧和插秧工作,一般规
模适中,投入成本较小,不需
要再投入催芽播种等设备,
由农机大户和行政村组建,有
利于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同时,
通过行政协调、技术指导和村参股
农机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建立以农机合
作社为主体的多层次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解决因涉及千家万户、单个农机合作社难以协调农户的难题。目前全市有47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占全市总村数的26.7%。
桐乡市还创新实施了三大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提升农机服务效益,加速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粮田全程托管”服务模式。该市兴农、龙翔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将服务延伸至粮食加工,向流出土地的农户发放“米票”,农民不用种田也能分到粮食。这一服务模式,加快了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有偿机械化”服务模式。该市高桥骑塘、油车桥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耕、育、种、植保、收割一条龙农机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由于全程机械化服务费用低于农户自行耕种的成本,农户都乐意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种植,合作社也获得了效益。“散户套餐”服务模式。石门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订制”服务,农户可从机耕、育秧、机插、机收、烘干、统防统治等环节中选择其中几项,自由组合成多种“套餐”。该合作社将这种模式辐射至周边6个镇12个村,涉及机播大田面积达2.5万亩,让周边农民享受到了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便利。
目前,桐乡市已有农机(粮食)专业合作社32家,其中14家合作社建有机库、育秧车间、烘干车间等全套设施,具备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能力,年作业面积28.5万亩,服务农户5.2万户。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