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岭,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近年来,温岭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蔗之乡、中国大棚西瓜之乡、中国大棚葡萄之乡、中国高橙之乡、中国草鸡之乡。玉麟牌西瓜、滨珠牌葡萄、温联牌果蔗、绿牧牌和花坞牌温岭草鸡等一批农产品畅销全国。温岭农业是如何做强特色的?在打造品牌农业中又积累了哪些经验?近日记者专访了温岭市市长李斌。
记者:在2013年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温岭市农业增加值指数目标实现度位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你能否介绍一下,温岭是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斌:我市农业增加值指数、农业土地产出率和耕地指数等3项指标得分位居全省前列,这与我市多年来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方向,打造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品牌化拓展、产业化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有关。
我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主要有三大做法。首先,坚持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和主平台,加强发展规划编制,强化要素保障;其次,加强主体培育,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试验区”,我市不断创新思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第三,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等成功模式,今年我市还结合“五水共治”,开展畜禽排泄物的综合治理,对规模养殖场进行生态化改造和标准化提升。
记者:温岭农业以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异而闻名。请问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你们是如何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做强做优特色产业的?
李斌:温岭的特色产业比较丰富,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全市逐步形成了西瓜、葡萄、果蔗、高橙、温岭草鸡等5个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几方面:一是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在我市农业“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逐步形成区域化特色农业产业带;二是推进技术集成,发展设施农业,提升产业品质,提高劳动效率,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着手,形成了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施于一体的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三是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职能配置和“3+X”服务模式要求,创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记者:温岭坚持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加强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请问温岭在发展品牌农业中做了哪些探索,积累了哪些经验?
李斌:我市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中,牢固树立质量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业的理念,积极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在发展品牌农业中,首先是发挥区域特色,以产业化推进农业品牌化,依托市场和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优势赢得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其次是推行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推进农业品牌化,陆续制订了玉麟西瓜、温联果蔗、温岭草鸡等70项农产品地方标准;三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以组织化推进农业品牌化,建立经营主体的内部生产管理自律机制;四是加强营销宣传,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品牌化,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省农博会等展会,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五是加大引导力度,以服务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构建科技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品牌化开发开展系列服务。
记者: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温岭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有哪些好的做法?
李斌:目前,温岭已全面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但也面临着生产要素流动慢、土地资源紧张等一些新问题。为此,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坚持以省级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创新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2009年,我们在滨海镇新民村开展全国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市860个村的承包土地数据收集和核对工作,并制定出台了《温岭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登记实施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二是提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信用建设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信用等级数据库,截至2013年底,我市被评为省信用AAA级、AA级、A级的专业合作社分别达26家、68家、30家;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一镇一中心”进行布局,建成10个“三位一体”的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