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加快主体培育,壮大粮食生产生力军;依托项目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连续几年成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走上了一条粮食生产“快车道”。
政策扶持添动力
“尽管今年遇到恶劣的天气,但早稻收成还不错。”东阳市南市街道西坞村的吴永福今年种了约200亩早稻,亩产在700斤上下,比去年多收了60多吨夏粮。去年,吴永福流转农田约600亩,其中300亩种上了“甬优”系列单季水稻,和几十亩的珍稀稻种黑米谷。
由于市场对早稻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加之国家对种植早稻出台了奖励政策,激发了吴永福种植早稻的积极性。他种植早稻面积从早些年的30来亩,一下子增加到今年的近200亩。
据了解,截至8月25日,东阳市共收购订单早稻谷9766吨,比去年增加34%,增幅列金华市第一,订单履约率86%以上,这是继去年达到7288吨创下订单早稻谷收购纪录后,再一次刷新纪录。这样一个好成绩是在今年金华市大范围内出现订单早稻谷收购量滑坡,总量下降一成左右的背景下实现的。今年金华市只有东阳等2个县(市)出现了逆势增长,东阳占金华市的订单早稻谷收购比重从去年的14.5%上升到今年的22.5%左右,上升了8个百分点。“我市订单早稻谷收购量强劲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几年政策给力、引导用心、服务到位,我市已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种粮环境。种粮意识较强,积极性较高。”东阳市农业局局长吴梦良介绍说,今年东阳市继续对种粮大户和种植早稻的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凡种植水稻、大小麦20亩以上的粮食专业大户,市财政每亩再补助30元;种植早稻的农户,每亩补助20元;对承包面积200亩以上,承包年限5年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补助30元;新增粮食烘干作业用房每平方米补助100元;新建高标准水稻育秧中心300平方米以上,补助30万元,每增加100平方米,增加10万元。
为了宣传落实好种粮大户直补、良种补贴、早稻订单、粮食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在春耕备耕期间将种粮补助政策印成“2014年种粮政策明白卡”在于全市各自然村进行张贴,3月份起在全市启动“送政策、送科技、送法律、送信息、送农资”五送惠农大型服务活动。
今年早稻收获季节雨水较多,致使诸多种粮大户忧心忡忡。南市街道西坞村耀峰家庭农场的4台5HS系列循环式干燥机,就成了粮农的“香饽饽”。没几天,农场就为周边粮农烘干粮食500多吨。粮食烘干机作为粮食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机械设备,在东阳市的补助力度也很大。据东阳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在中央、省、市三级资金的支持下,东阳市烘干机补贴额度高达80%左右。一台烘干能力15吨的粮食烘干机,售价大概10万元,中央补贴5万元,省补贴1.2万元,市补贴1.8万元,农户只需支付2万元就可以购入一台烘干机。由于补贴力度大,今年东阳市新增烘干机34台,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可达1300余吨。加上之前的保有量110台,东阳市烘干机已达67台。此外,新增烘干中心2个,11个镇(乡、街道)都有了烘干中心,有效缓解了种粮大户的粮食烘干问题。
主体培育增后劲
忠福家庭农场是东阳市示范性农场,也是横店镇首个家庭农场。现有流转土地500多亩,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为农户提供温室育秧、机耕、机插、机割、烘干、加工等服务。2013年,投售单季早稻367.7吨,为农户提供温室育秧4365亩,提供机插3345亩,农场生产的大米已成功注册“禹东”商标,并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农场负责人吕忠福说,“由于现在的种植、收获科学化、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一个人负责上百亩地并不是难事。我们从播种、喷药、收获环节尝试使用机器代替人工。”吕忠福说,他坐在办公室里也能指挥10多名雇员管理稻田和育秧中心。“以机械化育秧为例,秧苗经过温室培育,再移植到大棚内炼苗,一个星期左右即可进行机插秧,比传统的人工育秧缩短了10天。”吕忠福说,采用现代科技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成活率,一举两得。
如今,像忠福农场这样的家庭经营或者联户经营的农场,在东阳市越来越多。“与种养大户相比,家庭农场最大的不同是其经过工商注册,企业化程度更高。”吴梦良介绍,目前全市共注册粮食类家庭农场46个,粮食专业合作社138家,其中粮食综合类专业合作社106家、农机专业类21家、植保专业类合作社9家、育秧专业类合作社2家。注册社员合作社(股东、会员)数879人,服务经营面积10.25万亩。
据了解,东阳市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新兴的“粮二代”,今年31岁的王美君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王美君的父亲种了几十年水稻,耳濡目染下,2008年,王美君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用自己的积蓄和借来的一部分钱承包了100亩土地,开始当起了粮农。六年来,她利用机械农耕、高新技术种植水稻,从一个一窍不通的外行,成长为碧得丰粮食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帮助数十个小型合作社,20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
近年来,东阳市着力培养新一代粮食生产生力军,通过新型农业主体培育项目支持、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各项粮食生产扶持优惠措施大力支持年轻一代从事粮食生产,通过参加农广校、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科技带头人培训等提高粮食生产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提升年轻一代从事粮食生产者的业务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粮食生产。初步统计,东阳市40岁以下从事粮食生产的大户有35人,而2010年调查时仅有18人,全市现已有“粮二代”16人,2014年承包耕地面积7871亩,种植粮食作物14110亩,有5个大型育秧烘干中心为“粮二代”所有,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2014年已服务水稻统一育供秧4.3万亩,烘干早稻稻谷0.48万吨。
优化服务强保障
今年7月底,位于东阳市画水镇的恒丰粮食合作社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民工们从温室里卸下秧塌装上车拉到炼苗大棚外,传输带把秧苗送进炼苗大棚内,民工们把一个个秧塌整齐地摆放好。据介绍,这是该合作社今年培育的其中一批双季晚稻秧苗,投入稻谷近2吨。在这里再经过七八天的培育,秧苗就可以移植到大田里去了。
2011年,恒丰粮食合作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26万元,创办了东阳市第一家机械化育秧中心。经过去年的扩建,该中心拥有400平方米的高标准玻璃温室,400多平方米的育秧工作间,4200平方米的炼苗大棚。所育秧苗除了满足合作社1000多亩稻田的需要外,还开展了代育秧和供应商品秧的业务,为本镇以及周边镇和街道的种粮大户提供优质秧苗。
为了让农民种好粮,东阳市一直十分注重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自2011年开展水稻产业提升项目以来,东阳市至今已建成大型水稻育秧烘干中心9个,建成了2706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21600平方米连栋钢架炼苗棚、2950平方米的育秧工作间和705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作业用房及4520平方米的仓库及机库,全市建有粮食烘干中心21个,装备粮食烘干机110台。水稻育秧、烘干中心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化服务能力,2014年已服务水稻统一育供秧7.2万余亩,烘干早稻稻谷1.4万余吨,特别是今年早稻收获季节遇长期阴雨天气,稻谷烘干能力的提升解决了晒谷难的问题,保证早稻及时收割,也加快了连晚栽插进度。
“目前我市主要粮食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吴梦良介绍,到2013年末,全市装备大中型拖拉机456台,水稻插秧机121台,联合收割机491台,服务机耕面积44.47万亩,机耕率98.08%;机收面积31.04万亩,机收率87.13%;机械种植面积8.93万亩,机械种植率30.48%;机械烘干3万余吨。主要粮食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4.52%,农机化发展提前跨入新阶段。
陈鎏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