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金茹
作为破解要素制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10年,浙江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计划通过8年至10年的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全面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高产高效。
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健全机制、提质增效,近5年来,浙江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两区”建设成绩斐然。
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产量效益双提高
这几天,看着田里绿油油的水稻,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农机植保合作社理事长孙梅金别提有多高兴:从目前的长势看,今年的3000亩晚稻又将有个好收成。
2009年才开始包地种粮的孙梅金,经营面积从当初的150亩发展到现在的3076亩。“都是因为赶上了‘两区’建设的好时光。”孙梅金说。
2010年,当农业“两区”的种子在浙江大地萌发的时候,浙江省委、省政府就下定决心,要在全省范围内构建统一平台,引入工业理念,创新体制机制。近5年来,“两区”建设波澜壮阔。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465.2万亩;涌现出富阳市渔山乡、宁波市鄞州区横街镇象南畈、平阳县昆阳镇雅村村等十大示范性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田成方、路成行,提供育秧、机插、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0.5提高到平原地区0.7、山区0.65。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化服务,有力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种粮效益。据统计,粮食生产功能区平均粮食单产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7.3%,水稻高产攻关田亩产从2010年800公斤跃到2011年的900多公斤,2012年又超过1000公斤,3年迈了三大步。
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22个,力推农业转型升级
这几天,位于瑞安梅屿镇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的农产品市场生意依然火爆,这个温州首个农产品原产地交易市场惠及周边4000多户番茄种植户,为他们提供农产品交易、配送、信息收发、电子结算、汇兑等服务。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秘书长雷大锋介绍,番茄大量集中上市最怕滞销、压价,自从示范区里建设了这个市场后,客商在市场里就统一按等级竞价收购。据瑞安市农业部门统计,该示范区7000多亩瓜果亩均产值13860元,已逼近产值“亿元区”,而亩均纯收入达6827元,比周边同类单位亩增收1610元。“两区”从诞生那天起,就担负着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重任。近5年来,它不负众望,创新发展了稳粮增效、生态循环、质量安全、全产业链等新模式,成就了杭州市萧山区江东、象山县大塘港、瑞安市马屿等十大标杆示范园区(综合区)。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综合区4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3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40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达28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3.5万亩。2013年,通过考核的33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实现产值149.6亿元,亩均综合产值11113元,比周边地区高20%以上。
如今,“两区”已成为我省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重要平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粮经轮作、立体栽培等农作创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和“1+N”社会化延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全省累计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784个,“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机制更加健全。
投入资金383.97亿元,树起现代农业标杆
今年7月,面积为2.15万亩的宁波市鄞州区滨海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考核验收,这是鄞州区首个建成并通过验收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综合区全面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及追溯体系建设;畜牧养殖产业示范区建立了大型沼气工程,形成有机肥、沼气发电、沼液配送和经处理成中水循环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节本省能、高效生态的循环农业新模式。如今,“两区”在生态循环、质量安全、科技进步等诸多方面,已成为浙江农业的新标杆。
近5年来,“两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83.97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5.08亿元,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228.89亿元。
新理念的确立、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主体的涌现,让“两区”成为农业改革的先行区。“两区”内土地流转机制更趋灵活,土地入股、储备流转、委托流转等各类流转方式付诸实践,土地规模集约经营稳步推进,3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趋完善,各类农业主体蓬勃发展,1457家农业龙头企业、51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4000多个家庭农场在“两区”内创业发展。农业政策扶持机制更趋优化,设施农用地管理、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等支农扶农政策不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