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习习,瓯越大地喜迎丰收。这丰收,是勤劳的温州农民种出的累累硕果,也是温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最好见证。
加快建设“两美”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是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旋律。温州始终紧跟农业转型升级的潮流,牢牢抓住农业“两区”这一平台,凝聚合力,创新机制,应用科技,在瓯越大地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华丽篇章。
凝聚合力促发展
近年来,温州积极整合土地、政策、资金等多种要素资源,全力推进农业“两区”集聚发展。
为破解土地单家独户承包经营,不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局面,温州以农村确权赋权改革为突破口,出台政策推动土地流转,创建并试行土地经营权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突破“属地管理”局限,有力促进了土地资源向农业“两区”集聚。四年来,温州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5.5万亩,比农业“两区”实施前增长47.7%。
在农业园区逐渐形成规模的同时,温州市积极整合财政资金,重点向农业“两区”倾斜。据统计,全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农业“两区”专项资金9.97亿元,其中市级资金超过2亿元。
政府资金的扶持,为农业“两区”基础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四年来,累计修建沟渠1558公里、机耕路1491公里、泵站518座、蓄水池12.7万立方米、生产配套用房5.65万平方米、高标准鱼塘0.46万亩……
规模成片的土地、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力的政策扶持,吸引了众多新型主体入驻农业“两区”。
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是当地有名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近年来,为做强做大铁皮石斛产业,该村积极推进土地整村流转,吸引业主前来投资。浙江聚优品现代农业科技园老总方玉友就深深地被吸引,他投资6000万元,流转土地200亩,依托铁皮石斛产业,布局生产加工车间、核心示范区、有机种植区、生态休闲区等,种植猕猴桃、蓝莓、红心柚等,打造四季水果飘香的百果园。
温州市充分利用好农业“两区”这一颇具吸引力的平台,组织实施农业招商“千项百亿”工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把多方力量凝聚到“两区”建设中,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建设投资机制。
如今,一只只重量级的“金凤凰”纷纷在温州农业“两区”中“筑巢”。据统计,全市参与农业“两区”建设的农业企业(组织)和种养大户有800多家,投入资金超过67亿元,辐射带动面积71.3万亩。
机制创新强主体
主体强,“两区”才能“美”。温州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两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实力,破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销售等难题,温州市从机制创新入手,以组织实施国家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地改、股改和金改这三大改革,推进新型“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建设,大大激发了“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活力。
发展资金从哪里来?这是困扰很多大户的难题。温州市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以农村资金互助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有效地破解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在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员不需要抵押物,就能获得银行30万元的授信额度。截至今年上半年,互助社累计发放贷款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占80%以上,一批涉农企业、家庭农场获益匪浅。
在马屿镇的梅屿蔬菜产业示范区,“梅屿”、“白银豆”、“马涂”、“胜绿”等多个年销售额超500万元的骨干合作社,在产品布局、市场营销等方面相互合作、组团发展,产业发展顺风顺水。
不仅如此,瑞安市还依托供销联社,将221家农资连锁配送网点延伸至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与13个城市社区开展“农居对接”,提供统一品牌、包装的本地新鲜、绿色农产品。
以生产、供销、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促成了一鸣食品、藤桥禽业、宏利水产、温州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全产业链体系建设,为温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目前,温州市累计发展资金互助会33家、发放互助资金5亿元。有4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资金互助、农信担保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践,55.6%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年产值超亿元的优势合作社集群29个。同时,积极开展“银农合作”活动,与中国银行温州分行、市农信社开展战略合作,今年已有160多家企业(合作社)和1800多农户办理了“中银福农卡”、“丰收农贷卡”,授信额度8亿元,已发生贷款额1亿多元。
为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温州市增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专项资金,采取“补联合、奖示范、强运营”的扶持方式,积极引导“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创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参与农业“两区”建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截至7月底,全市累计发展工商登记家庭农场696家,创建各类农民合作联合组织62家。全市参与农业“两区”建设的80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面积达71.37万亩。
科技驱动助转型
近年来,温州把农业“两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的先行区,不断加大“院(校)地合作”项目实施力度,重点在生态农业、安全生产、种子种苗等13个方面开展重点合作与研究,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大批高新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平阳县全盛兔业有限公司培育的浙系长毛兔,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品种;乐清请来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对铁皮石斛的基质、病虫害防治进行技术攻关;苍南的浙江宏利水产有限公司引进省“千人计划”人才,成功开发了野生东海海参产品等一系列新产品,年出口额超6000万美元,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大户。这样的典型不胜枚举。
温州还全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各级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建设现代种业公共服务平台。
今年,仅温州市级就落实现代种业发展资金400万元,用于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目前全市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98%,养殖业良种率超过90%。
据统计,温州市的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其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均在1.6以上,比全市面上水平高出60%;现代农业园区比建成前增收24.2%、节水23.96%、节电7.2%,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
科技农业,更需“绿色”。在政府的引导和“两区”建设主体的带动下,生态循环、绿色农业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温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健康农产品生产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一十百”示范工程。
目前,全市已完成694家规模养殖场的治理改造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 面积达24.9万亩、农药年使用量减少45.9吨,推广测土配方面积146万亩、化肥年使用量减少1349吨,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380个、绿色食品60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截至目前,温州市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56个、面积44.18万亩,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51个、面积51.89万亩,预计可提前1-2年完成农业“两区”建设任务。温州的现代农业已展现出别样风采。
吴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