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绍兴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决策部署,以把“两区”建设成为粮食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生态休闲观光区和第六产业实践区为目标,出台扶持政策,凝聚建设合力,狠抓工作进度,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两区”建设。
截至目前,绍兴市共有1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48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3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已有4个现代农(林)业综合园区、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3.59万亩,其中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9个,总面积达4.95万亩。
注重主体培育
凸显“两区”集聚效应
——转变发展理念。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两区”建设,绍兴市从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入手,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像重视工业园区一样重视农业“两区”建设。通过舆论开路、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鼓励农业经营组织和工商业主投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嵊州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就是浙商回归项目的代表,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两年来已累计投入4亿多元,建成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已在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发展超1万多户会员客户。
滨海新城一景奶牛牧场占地面积3000亩,计划总投资2.4亿元,建设以饲养5000头奶牛的现代化牧场为核心的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园区已投入资金过亿元,建成犊牛舍及配套设施、挤奶厅、进口利拉伐挤奶设备及制冷系统、沼气罐等粪污防治理设施、精料加工车间及设备、配套道路、桥梁以及附属设施用房。
像这样的大项目正一个接一个地在绍兴快速推进,形成了“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
——优化政策扶持。近年来,绍兴市积极统筹和整合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加大对“两区”建设的支持力度。据统计,全市统筹和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资金达3.5亿元,已落实并兑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3.45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导,社会工商资本广泛参与建设农业“两区”的良好局面。
此外,绍兴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为“两区”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突出配套建设。绍兴市通过突出基础设施、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农业“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层次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建和修复机耕路40.26公里、排灌渠63.22公里,建设泵站117个,建成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和谷物烘干中心154个。现代农(林)业园区新建各类大棚4283亩、喷滴灌设施1.26万亩,新修建机耕路12.4万米、沟渠11.56万米、蓄水池1.33万立方米、保鲜冷库1.21万立方米。“两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逐步完善,实现了功能区“田成方、路成网、灌得进、排得出、便通行、易操作”的目标。
注重产业延伸
推进第六产业发展
——创新产业机制。绍兴市深化现代农业全产业经营理念,创新三产联动新模式,实现一、二、三产有效对接,形成第六产业,使园区成为各种要素高度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
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蓝莓种苗培育、生产示范、果品加工和销售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计划投资2.5亿元,目前拥有蓝莓种植基地5180亩和160多个蓝莓品种,年培育蓝莓种苗能力达3500万株,当年实现销售1.03亿元。同时,该园区加大对蓝莓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品牌建设与宣传以及销售网络建设,完善蓝莓产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提升产业水平。农业“两区”内集聚了土地、资金、科技、设施等要素,生产经营的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粮食增产、主导产业增效明显。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村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该粮食生产功能区2012年双季稻百亩示范方产量达1274.9公斤,刷新了双季稻亩产纪录。2013年,又以单产705.33公斤的记录创造了全省早稻单产新纪录。通过农业“两区”建设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自给率和市场占有率。
——延伸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农业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浙江茂阳农发集团是一家以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为主,集农产品配送、农贸市场经营、畜产品加工、团膳服务、学校后勤服务、商业经营于一体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两区”建设以来,“茂阳”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了种养殖规模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配送中心,实现了周边85%学校近20万中小学生营养快餐的快速配送,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三产互动发展的新型产业链。
注重科技应用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注重科技应用。近年来,绍兴市扩大先进科技在园区的装备、示范与应用,引进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着重在转化、示范和推广上下功夫。全市共推广粮经结合、农牧结合、菜稻轮作、虾鳖混养、稻鱼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面积达40万亩。
越城区鸿港渔业精品园主要从事设施渔业养殖和现代苗种培育,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目前,园区已建成石斑鱼、基围虾循环水工厂化智能温室1.3万平方米。2010年,中国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带领的团队在此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旨在把鸿港打造成全国工厂化养殖海产品的示范样本。
——注重示范带动。绍兴市在提升“两区”建设自身综合效益的同时,充分挥其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现代管理、品牌运行等作用,有效地辐射带动周边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按照生态循环的理念,大力推广农林牧有机结合生态种养模式,推进园区内各主导产业互动发展。
——注重质量安全。该市加强园区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开展产地准出管理试点工作,引导园区逐步建立“五有一追溯”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经营主体提高质量安全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2013年底全市标准化实施率达59.2%,其中园区标准化率100%,设施化率90%以上。依托全市建立农产品自检室的契机,加大园区内建立自检室的比例,到2013年,绍兴市区蔬菜园区建有自检室的比例从零提高到六成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上虞市推出“四季鲜果之旅”活动以来,集中区域内的杨梅、樱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产业联动发展,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及时提供农产品农残快速检测,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农产品品质,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刘伟青 李越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