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创建三大机制 助推“两区”建设

  •   站在位于马屿镇梅屿的瑞安都市家庭农场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一片片蔬菜大棚,尽收眼底。这一大片蔬菜基地覆盖了周边14个村的5162亩土地,是省级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也是温州市民“菜篮子”的主要货源地之一。
      这片蔬菜基地,是瑞安农业“两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瑞安市高度重视农业“两区”建设,三年多来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42万亩,省级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4个,农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创建投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阳春三月的暖阳下,瑞安市高楼镇地赖村的948亩茶园里,几十个采茶工正在采摘着今春的第一茬清明早茶。这里是瑞安市的茶叶主产地,“玉海楼”牌茶叶的产业基地。据地赖村党支部书记戴贤淼介绍,今年年初,受倒春寒天气影响,茶叶产量有所下降,但茶叶收购价格上涨,第一茬茶青收购价每公斤达170元,比2013年涨10%。戴贤淼说,这几年茶叶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高楼茶叶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使得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
      在瑞安,类似的产业示范区不止高楼一个。2011年来,瑞安市财政共安排农业“两区”专项资金1.99亿元,整合部门各类资金3亿元,带动民间投入1.2亿元,对投资额超过300万元或温州市级以上精品园、示范区,最高补助100万元,先后建成高楼茶叶产业示范区、南美白对虾示范区、云周肉鸽精品园等一批精品农业项目。同时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新建的标准钢管大棚和滴灌设施补助50%,每亩最高补助6000元,2011年以来新增标准钢管大棚7190亩。
      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土地要素资源的有力支撑。瑞安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农业用地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意见》等政策,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备案审核工作细则,不断加大土地要素投入力度。目前已登记备案设施农用地项目86个,面积397亩,其中“两区”项目占了90%以上,建成了稻谷烘干中心、水稻育秧中心等一批“两区”重点配套设施。运用粮食直补等政策,加速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导土地要素向农业“两区”集聚,瑞安市已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12个,落实土地流转信息员874名,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1万亩,全市土地流转率达63.3%,如3万亩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内95%以上土地向大户流转。
      悬停、轻巧转动、来回穿梭……8月12日,在瑞安市马屿镇增垟村的一片稻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操作人员的遥控下,不时变换着速度与方向,将农药喷洒到稻田里。短短几分钟,几个来回,一块稻田就完成了喷药。植保无人机的效率和安全性吸引了种粮大户的眼球。源田家庭农场负责人项伟章瞅上了这个“新武器”,“我今年种了3000亩晚稻,如果有这样的植保无人机,既省了人工费又省了时间。”
      在科技支撑方面,瑞安市近年来可谓是下了血本,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战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1年以来共购置各类农机4668台套,“两区”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0%以上。
    创建推进机制,加快建设进度
    “两区”的顺利建设,离不开机制的创新。近年来,瑞安制定出台了包括《瑞安市农业两区建设项目立项指南》、《瑞安市农业两区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建立了项目审核、立项、设计、招标、验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并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实地踏勘、召开项目可行性分析评审会等方式,从严审核把关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坚决淘汰一批发展潜力、示范作用不大的项目。
      为加快项目推进进度,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市级层面成立由市农林、财政、审计、水利等部门组成的三个督导组开展面上督查指导。对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按照投资额和重要程度,分别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挂钩联系。比如海洋牧场项目投资额超2个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挂钩联系,亲自抓指导、抓协调、抓推进,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同时,组建由相关专家、科技特派员等组成的技术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
      由于设计、施工、监理等招投标环节程序繁琐,导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缓慢。瑞安市采取施工、设计、监理市级统一招投标的方式,建立备选目录库,由镇街自主选择,极大缩短了前期工作时间。对于投资额小、位置偏远的项目参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做法,通过村级投工投劳、委托村干部监理、发动村民现场监督等方式,既节约了工程成本,又提高了村级的工作积极性,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创建公共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功能
      在马屿农业公共服务中心,200平方米的工作用房和52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宽敞明亮。一楼服务大厅内,各个服务项目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均明示,让人一目了然;二楼设立办公室、阅览室和检测室,阅览室内放置着不少有关蔬菜、果树、水稻、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科技书籍;检测室里配备了检测设备、电冰箱、冰柜等。今年建成使用的马屿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投资1800万元,内设六大服务平台,提供市场信息、农资直供、信用贷款、科技支撑、农业电商、产品追溯等全方位服务。
      为推进镇街、村、基地、农户四级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瑞安市12个涉农镇街全部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农业政策法规宣传服务、土地流转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农机化服务和基地农技服务。
      近几年来,瑞安市投入450万元建立了由1个市级农产品质检站实验室、12个镇街服务中心检测室和22个快速监测点组成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在梅屿蔬菜示范区、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建设农气自动观测站、气象预警显示屏等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实实在在的气象服务。
      2011年3月23日,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揭牌运营。尽管只有3、4个服务窗口,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作人员熟练地帮助社员们办理各种金融服务。该互助社由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共有社员698名,发展至今已经运营得有模有样。
      “我们这个互助社是封闭式运营,所有服务只针对社员开放,贷款不需要抵押物,授信额度一般是30万。”据互助社负责人介绍,自开业至今年6月,互助社累计发放贷款2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占80%以上,扶持了一大批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每10万元贷款,就能帮助农民增收400至500元。”
      这种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发展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会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形式,通过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有效缓解了农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此外,在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市场、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市场组织方面,瑞安也是颇有经验和成果。如梅屿蔬菜基地引进温州万科农业,推行生产、加工、销售、质量检测、跟踪追溯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温州市首个农产品原产地交易市场——梅屿农产品原产地交易市场,为周边4500户蔬菜种植农户提供农产品交易、配送、信息收发、电子结算、汇兑等服务;引导成立省农科院(瑞安)园艺科技创新中心、梅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金顺农业科协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引种、育苗、高产示范等农业科技基地12个,引进番茄、茄子和草莓等新品种34个,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徐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