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农业技术合作示范园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内,占地60亩,全部引进以色列优良农业品种,还有温室、育苗、现代管理等全套设备和技术,并由以色列技术人员驻点指导,今年示范园开始产出第一批黄瓜、番茄等蔬菜。这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9000亩,全面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广优良品种以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肥水一体化灌溉、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等先进技术,在当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湖州市吴兴区把“两区”建设作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载体、主抓手。去年,该区的八里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被认定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后,吴兴区更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两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以上示范性粮食生产功能区219个,面积9.1万亩,去年全区粮食单产达520公斤。建成规模型现代农业园区93个,核心区面积达8.05万亩,其中省级综合区1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省级精品园12个,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20个。全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40.65%;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达50.5%;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60.15%。2013年度吴兴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645元,比上一年增长11%。
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中,吴兴区创新理念、大胆改革,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创新理念,统筹建设布局
以工业化视角抓布局。吴兴区始终坚持以打造工业园区的理念来建设农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统筹谋划“两区”建设布局,形成“一区三带百园”发展格局,即:建设浙江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打造南太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104国道生态农业产业带、妙新线现代林业观光产业带;培育100个规模型、生态型、科技型特色农业精品园。在建设中,注重因地制宜,如八里店综合区建成水稻、瓜果蔬菜、特种水产三个万亩示范区,南太湖综合区则着眼于三产联动发展,构建“三产三区三园”的发展空间布局。
以开发区模式抓运作。突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作用,借鉴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架构,构建管委会、指挥部、开发公司“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管委会负责组织领导园区建设,统筹制定建设规划;指挥部具体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发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实体化运作。该区的八里店、南太湖、妙新等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三位一体”运作,形成了人员精干、职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行良好的建设管理机制。
以通盘式调配抓整合。坚持资源集中高效使用,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村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创建、农房改造建设、交通电力建设等与农业“两区”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格局。
夯实基础,提升建设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连片规模综合开发,新增耕地2159亩。至今,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新建各类设施大棚6500亩,新建喷滴灌设施1800亩,新修农业机耕道路55.9公里,新修沟渠12.9公里,修建小型水库1座、机埠120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农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加快新型主体培育。大力引育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于今年1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大力推进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等“三位一体”合作经营体系建设,建设“两区”中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3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8家、省级17家。加快培育科技型、示范性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已达84家。
狠抓科技服务支撑。大力建设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农技推广三大平台,先后建成高新区、八里店镇、织里镇三个省级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南太湖综合区5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转化中心目前已启动建设,全区乡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深化完善“1+1+N”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组建粮食、蔬菜等产业联盟13个,培养农民专家120多人,引育新品种220个,推广面积3万多亩。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接二连三”工程,以两大农产品深加工园为载体,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农产品加工年销售收入22.1亿元;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农家乐”示范点,全区休闲观光农业景点达34个,年接待游客27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5亿元以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探索形成“玉米—湖羊”、“稻—鳖共养”、“稻—蟹共生”、瓜果立体种植等一批“千斤粮、万元田”生态高效种养结合农作模式。
创新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吴兴区探索创新了“三票”机制,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土地、资金、农民增收等突出问题,有力地推动农民向社区集聚。
何谓“三票”机制?一是“米票”机制,承租土地的经营主体以大米提货券作为租金付给农民,农民既可以凭票领米,也可以折算现金。至今全区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69家,“米票”发放量达350万斤。二是“房票”机制,将被搬迁农民的剩余住宅折价入股,使农民享受投资收益分红,如今已实施“股权式”安置2964户,户均分红2.6万元。三是“股票”机制,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为股权,保障集体组织成员的收益,全区已完成股份制改革80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高于面上达29%。目前,全区已累计流转土地16.9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5%。
与此同时,该区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区已组建粮油、太湖蟹等两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其中,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浙江中味酿造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区内9家粮油专业合作社,出资200万元组建了吴兴粮梦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了“六统一”生产经营体系,覆盖全区粮食生产面积2.1万亩,既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又提高了经营主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中,缺资金问题困扰着参与各方。为此,吴兴区大胆破题,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构建起了“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新模式。区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投资市农信担保公司,三年来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3.2亿元。出台农业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区财政拔款300万元与区农村合作银行、市农信担保公司共建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三方以30:18:52的比例承担担保损失。南太湖农业综合区成功获得国开行授信45亿元,被列为全省两个农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之一,试点推行土地流转信托和拆迁安置财产权信托,目前已确权农地1950亩,拆迁安置财产权信托试点320户。 白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