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农业两区建设特刊

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嵊州样本

  •   今年,一个规划面积1万亩、总投资10亿元的现代农业园区在嵊州市三界镇初展雄姿,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发展现代有机农业的样板,这也是我省单体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之一。而之前,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在嵊州甘霖镇开工建设,综合体融入了生态科技发展的新理念,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多样的功能,正在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一花开后百花香”。近年来,嵊州市创新发展理念,大胆改革,通过政策激励、招商引资、示范带动,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两区”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有效投资达2.3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46%。特别是嵊州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和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两大项目,近三年来已累计完成投资近6亿元,成为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范本,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两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2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9.75万亩。
    瞄准发展方向,打造园区样本
      近日,走进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绿城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一期核心区示范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智能化温室规模初显。2012年10月,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正式落户嵊州。项目总投资20多亿元,规划用地面积1.3万多亩,计划分3个阶段通过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今年,该项目已被列入省重点项目。
      从产前的农机、化肥、水利,到产中的生产、管理,再到产后农产品加工、运输、营销……绿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综管部经理袁霄说,这里将呈现一个一流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投资者的产业账、村民的致富账、政府的新农村账都互相匹配、衔接。在这片热土上,“生产、生活、生态”将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现代乡村画卷缩影,可让农民实现穿着皮鞋进田头的愿望。
      “绿城”是嵊州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中的一个典型。嵊州市“两区”办负责人介绍,嵊州的农业资源丰富,物流配送有交通优势,政府又高度重视农业项目,在规划建设、项目申报、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优先落实用地指标。正是缘于此,“绿城”总投资20亿元、辐射4万亩的农业项目最终落户嵊州。
      据介绍,按照总体规划,嵊州市将建设4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总面积39.7万亩。目前全市已有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2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计划,2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列入绍兴市创建计划,“两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整合各方资源,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园区为平台招商引资,推进工业企业投资园区开发,是该市“两区”建设的一大重要抓手。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两区”建设,嵊州市从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入手,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两区”建设。特别是嵊州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和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两大项目的推进,极大地激活了工商业主投资现代农业的热情,农业项目已成为嵊州市对外招商的“香饽饽”。
      强化推进合力,创新运行模式。该市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从乡镇、部门抽调得力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办公,具体负责和协调规划实施。同时,将现代农业园区和重大农业项目建设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现代农业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运作模式。
      优化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集聚力量。按照“统筹整合、突出重点”的要求,嵊州市整合各类资源,集聚各方力量,做到涉农政策性资源和项目性资金重点向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性现代农业项目、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倾斜。近年来,农口部门共优化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4500万元,交通、电力等涉农部门统筹建设资金5000多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新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2500万元。同时,引导多元投入,加强项目扶持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投入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创新投入机制,增强园区发展动力,是嵊州“两区”建设的又一大亮点。
      创新融资开发机制。近年来,嵊州市由市财政出资1500万元,组建嵊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限公司,开展融资开发工作,服务于现代农业。如黄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出台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优惠政策,已累计引导工商资本投资2.7亿元,新发展茶叶、蔬菜、银杏、铁皮石斛等产业基地4056亩。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通过镇、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加快土地向园区项目业主有序流转,鼓励企业按照利益共享原则助力新农村建设,园区用工优先吸纳流转土地的农民。如现代新有机农业园项目,从2011年启动至今,已顺利流转土地7000多亩,确保了项目的实施。目前,全市累计共完成土地流转22.4万亩,流转率达58.2%。
      创新农业招商机制。为了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该市以在外嵊州籍企业家同乡会为依托,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台湾、上海、杭州等地的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涉及种植、养殖、深加工、农科研、农业旅游等,总投资规模近4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7.5亿元。其中,总投资10亿元的现代新有机农业园已累计投入4亿多元,发展客户已超1万户,成为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此外,总投资20亿元的绿城现代农业综合体、投资4亿元的台商京采银杏园、投资1亿元的广东温氏集团肉鸡养殖项目、投资1亿元的年产4500吨金针菇生产基地等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产生了“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
    搭建发展平台,提升服务功能
      在推进“两区”建设中,嵊州市注重新型主体培育,大力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加快建设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经营体系。同时通过“一企业一政策”、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等措施,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的规范培育、品牌推介和农产品展销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企业22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绍兴市级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25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117家。
      强化项目跟进服务。对相关项目实行“点单式”跟踪服务。在项目规划、立项申报上重点支持,如嵊州现代新有机农业园项目,经过不懈努力,已列入2013年度省重点建设项目、“浙商回归”引进重大项目。
      提升农技公共服务。该市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加强与省农科院、上海交大、中茶所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创中心,瞄准科技最前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嵊州优先转化。同时,着力构建“一个现代农业综合区、一位首席专家,一个主导产业示范区、一位农技指导员,一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一位责任农技员”的农技服务格局,形成市有综合机构、镇建中心、村设服务站的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全市农技人员“联园区、联项目、联大户”的三联制度,确保重大农业项目能落地,更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竺小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