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以治水为突破口撬动全局工作,这两年县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如今,该县境内的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已全部消灭,壶源江全线、浦阳江同乐段成为“可游泳河段”。而作为治水任务最重的浦江农业,同样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在如今浦江的“后治水时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产业转型促增效
近日,在浦江县檀溪镇洪山村后岗垄外贸养殖场施工工地,一座按照全国一流现代化猪场、环保示范工程标准建设的养殖场已进度过半。
浦江县农业局负责人说,外贸养猪场一期占地380亩,投资超1亿元,不仅有科学的功能布局、现代化的设施、先进的管理技术,还有完善的排泄物处理流程,将成为浦江县养殖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本。
在今年的浦阳江水环境整治中,浦江县把浦阳江两岸500米范围、主支干流两侧、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旅游风景点周边等设为禁养区,至今全县已关停养殖场669家,其中生猪养殖场481家。“我们不是简单地为了治水而关停养殖场,更重要的是通过治水倒逼养殖业转型升级。”浦江县农业局局长楼建超说。对保留的196家(其中50头以上生猪养猪场103家)进行规范化建设,引导养殖业走“现代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治污、生态化利用”的新路,实现“100%零排放和100%资源化利用”。
外贸养殖场年出栏规模达6万头,预计每天产生排泄物70吨。为了消纳这些排泄物,养殖场流转了近千亩山林,发展循环农业。“养殖场产生的干粪直接用作有机肥,液体排泄物经集水池、厌氧池、沼气池等处理环节后,经发电用于养殖场的取暖与供热,其余通过自建的有机肥加工厂,加工成有机肥后用于农作物。”养殖场负责人张子淼介绍。
在浦江县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基地,业主王东升正通过导管将槽罐车中的肥料直接输到田里。他说,槽罐车是县里统一配的,用于把养殖场的排泄物直接送到蔬菜基地,合作社260多亩农田都在使用养猪场提供的有机肥。根据现有畜禽存栏量和种植基地现状,全县共配置了12辆沼液运送车,明确养殖场及对接消纳基地,由承运人根据统一对接方案及时进行抽排。积极鼓励单一种植、养殖的家庭农场扩大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型家庭农场,使养殖场获得与其规模相匹配的消纳地,实现畜禽排泄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
主导产业再升级
在开展“五水共治”以后,一大批农户转变生产方式,以葡萄为主的各类水果种植迅猛发展。对此,浦江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培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水果产业走上了区域化规划、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今年8月6日,是浦江县第七届葡萄节开幕之日,40余家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在文化广场展销,没多久就销售一空。如今,“浦江葡萄”的名声越来越大,已成为浦江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据最新统计,浦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左右,占全省葡萄种植面积的八分之一(全省为40万亩),预计今年可供优质鲜葡萄约6万吨,产值6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四成左右。
浦江葡萄不但种植面积大,还十分注重品质和品牌建设。金士贵是浦江县金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公司几年前就申请了“厚如金”商标。走进“金氏公司”葡萄种植示范区,只见钢架大棚有序排列,红外线监控、自动化施肥、滴灌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金士贵介绍说,示范区内全部采用网状微滴灌技术,各个生长期的用水量和用水时间都严格进行控制,而葡萄则实行“计划生育”,亩产控制在2500至3000斤,粒重要达到13克以上。此外,所有加入公司的农户执行统一的操作规程,包括生产种植、技术培训、农资配送、葡萄销售、产品包装等。
循环农业成亮点
这两天,浦江县杭坪镇大楼村村民正在田里忙着准备黑木耳菌棒。2011年,浦江心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该村的冬闲田建立了该县首个集约化黑木耳菌棒生产示范基地,这也是我省最大的食用菌菌棒加工生产基地之一。
今年,心康公司的216亩、100万袋黑木耳已投产,“开春后种上水稻,等水稻收割后正好可以培育黑木耳菌棒。水稻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而黑木耳采摘晒干后,亩产能达到800公斤,按每公斤60元计算,单黑木耳每亩收入就有4.8万元,加上稻谷的国家补贴政策,种田效益相当可观。”基地负责人张仲义说。
这种“水稻-黑木耳”的轮作模式还能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据浦江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黑木耳菌棒需要消耗大量木屑,而浦江县农林下脚料资源丰富。黑木耳菌棒可有效利用这些下脚料,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同时,废菌渣还可回施果园和菜园,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接下来,浦江县将在26个种粮大户的近万亩水稻田里先期推广这一种植模式。
稻耳轮作是近年来浦江县积极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创新科学农作方式的一个缩影。同时,浦江县还实施了万吨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提升土壤肥力,推广水稻秸秆、蔬菜残体还田腐熟剂技术。从2010年开始,开展了蔬菜基地农业循环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共建立蔬菜残体综合利用示范点4个,应用面积2000余亩,累计处理蔬菜残体近万吨,节本增效达600余万元。
大多数人见了猪粪猪尿都会捂鼻而避,但在浦江毛阳岗生态养殖场,这些臭烘烘的猪粪却成了宝贝,养殖场利用猪尿和污水产生的沼气为员工烧饭炒菜。2007年,养殖场负责人王艾投资上百万元引进生物有机肥加工设备,猪粪经过设备加工高温发酵后,不但没有了原先的臭味,而且能直接用于农作物。据了解,4吨猪粪能加工一吨生物有机肥,这个养殖场每天有10多吨猪粪,一年共有1600吨有机肥产生,一吨卖600元,一年收入96万元,除去工资和成本,还有几十万元净收入。在加工有机肥时,王艾还利用废菌渣投放到有机肥加工中,增加了猪粪有机肥的膨松度。目前,生物有机肥非常好销,供不应求。
创新发展有奔头
这几日,浦江县长丰果园的山葡萄十分走俏,每斤18元的价格虽然有些高,但还是供不应求。据果园主人郑家祥介绍,山葡萄是他在几年前引进的新品种,销售前景十分乐观。9月底上市的山葡萄是浦江葡萄的补充,拉长了葡萄供应时间段。
早年间,长丰果园以种植桃形李为主,但老郑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向甜樱桃、冬枣等北方水果发起挑战。2009年,老郑决定矮化甜樱桃,为其在南方的种植提供技术保障。几年前,老郑又从义乌引进义乌大枣种植,然后通过深加工制成南枣和蜜枣。如今,南枣、蜜枣已成为长丰果园的招牌。老郑说,自己引进新品种水果的道路虽然崎岖艰难,但不管种植成功与否,都是为农业的发展尽一分绵薄之力。
在一般人心目中,养鸡和种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浦江县东坪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石元峰却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茶园里放养土鸡,利用土鸡来除草灭虫,而鸡粪则还园肥田。通过开创“鸡茶共生”生态农业模式,走上了致富快车道。经过数年的培育,石元峰的茶园茶树鲜叶品质也有了质的提升。质量提高了,价格也就升了。他的东坪高山茶在国家、省、市茶叶评比中,多次荣获大奖。去年,石元峰的茶叶涨到每斤900多元,仍被抢购一空。
与此同时,浦江县还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主依托淘宝、天猫、浙江农民信箱等平台,发挥其网络销售体系优势,开拓市场,提高浦江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目前已有40余家企业进入农产品电商业务领域。该县还组织从事农产品电商业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到遂昌考察、学习电子商务。七月份“浦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正式在浦江中国水晶城四楼挂牌,占地81平方米的电商中心以客服及浦江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为主。
陈鎏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