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我省秋季动物疫病防控要点

  秋冬季节,给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也对畜禽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受秋冬季节气候影响,畜禽群体的抵抗力一般会有所下降,成为疫病易感群体,诱发各类疫病。再加上秋冬季是动物产品消费的高峰季节,动物及动物产品频繁调运,畜禽疫病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秋冬季节是动物疫病的易发高发季节,也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关键季节。
  当前,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动物疫情形势复杂,病原污染面广,流行毒株增多,尤其是周边国家疫情不断;我省部分县(市、区)今年发生输入性小反刍兽疫疫情,尽管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养殖场(户)通过非法调运活畜等行为引发散发性疫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今年我省正处于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部分纳入关停并转范围的中小养殖场(户)存在放松饲养管理的现象而导致疫情的发生风险。
  随着我省畜产品自给率的阶段性下降和秋冬季调运高峰的到来,秋季动物疫病防控任务加重,当前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确保强制免疫到位,全面提高畜禽免疫力
  对重大动物疫病和对养殖生产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采取免疫注射方法,是预防动物疫病非常关键和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各地要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4种病的秋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畜禽规模养殖场要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程序化免疫,除强制免疫病种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和防控。散养户应配合当地政府和动物防疫员做好集中免疫工作。生猪养殖场应做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支原体肺炎、猪肺疫等疫病的防控;养牛场应做好口蹄疫、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疫病的防治;养羊场做好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防治;家禽养殖场要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鸡球虫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白痢、禽霍乱、鸭坦布苏病等疫病的防治。
  秋防中,各规模场和散养养殖户的畜禽要通过实施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秋季集中强制免疫行动,做到应免尽免,同时各地要注意查漏补缺,确保免疫到位;各地政府和兽医主管部门除组织好秋季集中免疫工作外,还应加强对饲养场(小区)的免疫督查,检查免疫程序是否合理合法,免疫是否到位,台账记录是否完整,消毒隔离等防疫制度是否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在做好强制免疫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小反刍兽疫、新城疫、狂犬病、猪腹泻病等病的免疫工作,今年特别要注意做好新补栏和兔羊的小反刍兽疫免疫。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提高动物防疫技术能力
  通过畜禽免疫抗体监测,可以了解疫苗免疫效果,评估疫苗和免疫质量,通过病原学监测,可以准确了解当地流行的主要病原和当地的防控重点。秋防中,要及时组织开展秋季集中监测,通过对畜禽交易市场、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和集中散养区等重点场所的监测,了解和掌握禽流感和口蹄疫等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效果和病原污染情况。要通过加大免疫抗体飞行检测力度,提高监测覆盖率和准确性。同时要统筹做好奶牛布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对检测发现的病畜、阳性畜,严格按规定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今秋,还应特别注意做好对羊布病和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和抗体监测,切实掌握疫病动态,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做到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
加强动物检疫监管,提高动物卫生管理水平
  秋季是畜禽出栏添槽、流通频繁的时期,做好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监管检疫工作,对严格控制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动物卫生监督队伍建设与管理,规范畜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出证行为,以检促防;加强活畜禽流通监管,加大省外调入活畜禽风险评估力度,监督调运主体落实备案、报验和报告等责任,防止疫情跨区传播;加强监督执法,严厉打击随意丢弃、贩卖、屠宰加工病死动物以及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严防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强化电子化防疫档案工作,全面推进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加快推进动物防疫追溯体系建设,尽早实现免疫、检疫、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养殖场防疫管理,提高动物健康水平
  养殖场防疫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物抵御疫病能力。各养殖场(户)一定要注重日常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防疫基础设施,强化综合防病措施,确保畜禽群体健康水平。一要实行封闭管理,禽舍要加施防鸟设施,禁止收购畜禽及产品人员及闲杂人员进入。新建养殖场、养殖小区要在兽医部门指导下进行选地、设计,并配备相应的防疫设施。二要科学合理配置养殖密度,避免畜禽抗病力下降,同时要建立免疫、卫生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人员管理等防疫制度。三要按有关规定建立养殖档案,及时记录免疫、用药、消毒、诊疗、调运等情况,规范养殖行为。四要严格执行各类畜禽的饲养标准和饲养程序。五要创造干燥、通风、清洁的饲养条件,保持饲养环境相对稳定,尽量减少气候突变、高温、高湿、酷暑、严寒、断水、断电、断奶、换料、转群、防疫打针、惊吓、投药、调换饲养人员等外在因素对畜禽产生的应激。
严格消毒制度,保持养殖环境卫生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各养殖场要对饲养畜禽的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规范、全面的消毒,有效减少畜禽饲养场所及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消毒的重点对象是畜禽的圈舍、饲养用具、运输工具、交易场所、仓库、工作服、鞋帽、器械、圈舍周围环境等。为达到比较好的消毒效果,要保持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消毒剂进行交替使用,并严格按照消毒剂的配比要求选用清洁卫生的饮用水配制消毒液。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
  近年来,无论是动物疫病发生特点,还是社会对畜牧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和畜产品安全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围绕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就如何增强饲养场的防疫抗病能力、提高生态化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这一重点,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开展以基层动物防疫员、饲养场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动物疫病防治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提高在第一线从事畜禽养殖和动物防疫工作人员的科技水平和防疫意识,从生产源头重视并主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养殖场标准化水平
  当今畜禽高密度饲养模式得到普遍采用,有效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这种饲养方式条件下,动物的抗病力显著下降,疫病传播和发生可能性增加。
  随着人们对动物疫病在公共卫生和畜产品安全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对畜牧业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加快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养殖与环境的和谐,对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意义重大。推动实施科学饲养、规模经营、动物防疫、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禽排泄物治理及合理利用的一体化标准化养殖生产模式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徐 辉 周彩琴 赵灵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