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专版

一亩地:万元千斤不是梦

——我省推广新型农作制度纪实

  •   □本报记者 徐琳
      一个棚,两批鸡,三亩田,四千斤粮,五千斤鸡肉,六千元收入……这是流传在余姚阳明街道农民口中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当地鸡稻轮作的事。随着新的农作制度不断涌现,同样一块田里,农产品花样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
      我省人多地少,是个农业资源小省,如此省情决定了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必须坚定地走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之路。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省农业厅把加快新型农作制度推广应用作为重点工作,保障了“米袋子”、丰富了“菜篮子”、鼓起了“钱袋子”。
    稳定粮食,充实“米袋子”
      眼下正是收晚稻、种贝母的时节,磐安县冷水镇的村支书卢荣根每天都在田头忙碌着。几年前,他开始尝试“浙贝母/甜玉米-晚稻”套种模式,“一年种三茬作物,田里就没有空闲的时候了。”卢荣根喜滋滋地说,“光种稻,效益不好,很多人都不愿意种田,现在种上浙贝母,收益高了,种田的人也多了。你看,这一大片田,一块田都没闲着。”
      类似磐安这种“浙贝母/甜玉米-晚稻”的新型农作制度,全省还有很多,例如稻菜、稻瓜、稻莓、稻菌、稻药等粮经结合、水旱轮作模式;稻鱼、稻鳖、稻虾、稻蟹、稻鸭、稻蛙等立体种养模式;桑、茶、果“三园”套种套养模式。这些新型农作制度在不影响经济作物的基础上,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
      据统计,今年我省春粮播种面积284.4万亩,比上年增加13.6万亩,增幅5.0%;早稻播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省早稻播种面积174.6万亩,比上年增加1.9万亩,增长1.1%;预计夏秋旱粮播种面积385.1万亩,比上年增加18.4万亩,增5.0%。
    助农增收,鼓起“钱袋子”
      10月上旬,嘉善县姚庄镇的晚稻差不多已收割完毕,村民们忙着把大棚茄子移栽到田里,等到11月中旬,茄子就开始采收,一直延续到第二年6月。“1亩地一般可收5000公斤左右的茄子,按今年的市场行情,折算成亩产值,至少有3.5万元。”村民徐秋英一个人管着1.5亩的地,“收入比我在工厂里上班还多呢。”
      新型农作制度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更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所以,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在全省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
      以水稻-大棚番茄为例,一般番茄亩产量可达6000公斤,产值2万元,水稻亩产量也在500公斤左右,既保证了口粮,又提高了收入,在苍南、瑞安、嘉善等地广泛应用。稻耳轮作亩产干耳600公斤,产值3万元,废菌棒可以部分还田培肥,是丽水等地的主推模式,仅龙泉市应用面积就达2万亩。德清等地推广的稻鳖共生模式,鳖为稻田除草、除虫、肥田,稻田为鳖提供良好的活动、栖息场所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整个生产过程不施肥、不施药,生产的商品鳖和稻米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标准,价格高,销路好,亩净利在1万元以上。
    优化生态,营造美田园
      新型农作制度通过物种、时间、空间的科学组合,利用生物互促、互作、互抑作用,综合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微生物等自然资源,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品质和效益,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目前许多高效经济作物,如大棚瓜菜、草莓、中药村等,很多病虫害是通过与水稻轮作、利用水旱轮作来控制的;稻鱼、稻鳖、稻虾、稻蟹、稻鸭共生共育,也是利用生物间的互促互抑来综合控制病虫草害的。这些模式的推广,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一些疑难病害的发生,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营造了美丽田园。
    加大扶持,打好服务牌
      一石三鸟的新型农作制度,受到了我省农业部门等的高度重视,新型农作制度已作为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得到了重点支持,每年新增资金800万用于农作制度创新。同时,组建了浙江省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利用团队专家力量开展技术协作攻关,解决新型农作制度瓶颈性技术问题。
      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杭州市专门成立了创新农作制度示范乡镇创建协调小组,组织实施了一批创新农作制度示范乡镇创建项目,首批资金245万元已下拨;绍兴市本级对推广农作制度创新模式且示范面积达500亩以上的乡镇给予10万元的奖励;诸暨市对稻鱼轮作或共生集中连片50亩以上,新发展的给予每亩400元养殖补助,继续应用的给予每亩200元补助;苍南县对设施蔬菜后茬轮作水稻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在粮油种植大户补助的基础上,每亩追加50元的补助;嘉兴市南湖区对乡镇推广“万元千斤”模式新增面积100亩以上的奖励1万元工作经费。
    建德:新型模式促特色产业
      近年来,建德市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新型农作制度,促进了草莓、西红花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成为我省最大的设施草莓基地、“中国草莓之乡”。全市草莓总产量达3.1万吨,总产值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左右,是建德农业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建德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西红花主产地之一,大田种植面积2200亩,球茎室内培育面积6.6万平方米,总产值6000万元。
      草莓-水稻轮作模式在建德的推广面积达到8760亩,水稻亩产540公斤、产值1500余元;草莓亩产1600公斤、产值2.6万元;合计亩产值2.7万余元,净利1.9万元。草莓-水稻轮作后,成功解决了连作造成草莓土传病害问题,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目标。西红花-水稻轮作种植模式,西红花球茎亩产600—750公斤,花丝(干品)0.65—0.8公斤,球茎和花丝平均亩产值2.4万元,高的达到3万元,亩净收入2万元以上。一般接茬种植一季水稻,亩产稻谷600公斤,产值1980元,净收入1000元,西红花水稻轮作,亩净收入超过2万元。
    苍南:菜稻轮作实现双赢
      苍南县人多地少,随着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菜稻争地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开展农作制度创新,大力推广菜稻轮作模式,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发展了高效农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缓解了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矛盾。
      苍南县以生态循环、集约节约、安全高效为目标,探索和推广番茄-水稻、黄瓜/丝瓜-水稻、蒲瓜-水稻等高效种植模式,既稳粮又增收,同时,还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今年全县蔬菜与水稻轮作面积达3万多亩,可增产粮食1.5万吨,其中,设施蔬菜与水稻轮作面积0.98万亩,可增产粮食0.5万吨。
      通过菜稻轮作,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同时水旱轮作后,改善了土壤结构和土壤的生态环境,减轻了病虫危害程度,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生产成本,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产品的品质。水稻单产可提高5%以上,下茬番茄产量可提高8%以上,而且番茄的商品性大大改善,优质果率明显提高,节本增收成效显著。
    平湖:四种创新助农增收
      平湖市地处杭嘉湖平原东北部,陆域面积537平方公里,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金平湖”的美誉,是国家级商品粮、商品油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非主产区产粮大县。
      近年来,平湖市在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以点带面、面线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以新埭麦士康、当湖劳力辛等龙头企业带动的“水稻-蘑菇-芦笋”生态循环模式;以新埭镇三丰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千斤粮万元钱”大棚菜-稻轮作模式;以金穗园为代表的稻鳖生态种养模式;新仓镇仓秦水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果园套种旱粮模式等。
      今年,平湖市新型农作制度推广面积达4.2万亩,预计创产值3.58亿元;全市45.6万亩耕地预计实现粮食播种面积近60万亩,总产26万吨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