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落实“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我省各地按照“生态优先、供给安全、调量提质、助农增收”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纷纷出台适宜当地的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以调整优化畜牧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布局结构科学化、畜禽养殖适量化、养殖方式生态化、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养殖管理规范化,突出重点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构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开化
积极发展食草动物和蜜蜂养殖
开化充分利用闲杂地、荒山荒坡等非农用地,适量增加禽类养殖,积极发展食草动物和蜜蜂养殖,实现畜禽养殖的空间布局优化,到2015年,全县生猪年饲养量控制在18.9万头以内,家禽年饲养量达到120万只,相比 2012年增长29.5%;羊、兔等食草动物年饲养总量达到2.9万头(只),相比2012年增长5.4%;蜂年末存栏数1万箱,相比2012年增长300%。
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围绕生猪、家禽、山羊等优势畜禽品种,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抗病力强的品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县生猪良种化水平达98%以上、家禽良种化水平达95%以上。降低生猪生产比重,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家禽和食草动物,改善肉类结构,到2015年,非生猪类养殖年产值要占牧业产值的25%以上,较2012年提高6%。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布局,在低丘山区优先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动物,在蜜源相对稳定的区域推广定地养蜂,在经济林连片区域鼓励发展园林养禽,到2015年,非猪肉类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20%以上,较2012年提高7%。
推进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培育生态循环、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就地就近配套适量的消纳土地。鼓励发展畜禽粪便、沼液收集处理配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有机肥加工、沼液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加大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生态化设施改造。2015年底前,全面落实规模畜禽养殖的生态消纳土地,基本杜绝向水环境直接排放畜禽排泄物的现象发生,总体建立农牧紧密结合、生态消纳到位、设施装备先进、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
做优做强特色优势畜产品。因地制宜组织实施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精品畜产品。突出发展肉羊、朗德鹅、獭兔等食草动物,到2015年,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1.5万只,年出栏肉羊1.5万只,规模养殖比率达到85%以上;全县朗德鹅饲养量达到6.5万只,扩建朗德鹅育肥填肝厂,将从农户中收购的6.5万只成鹅进行填饲,生产鹅肥肝,年产5万副鹅肥肝;全县能繁母兔(獭兔)存栏量扩繁到0.5万只,年可出栏商品兔12万只。
创新生态发展机制。通过联合、合作或股份制等形式,加快发展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社会化服务的融合,完善畜牧业节能减排保障机制,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设施化建设。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探索建立生猪养殖污染处置新机制。在散养集中区域,积极推进畜禽养殖上山入园,引导散养户移栏出村,到2015年,全县建成养殖户移栏出村建小区试点3个以上。
龙游
探索种养业循环对接机制
笔者从龙游县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龙游县全面实施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行动,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计划到2015年,规模养殖比例要达90%以上,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全面建设自动化喂料系统及生猪养殖追溯系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沼液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
按照种养结合、完全消纳的原则,稳定生猪生产,发展家禽和草食动物。到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控制在150万头以内,家禽饲养量达到3000万羽,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通过技术改造、设施改善、品种改良,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同时,减少废弃物的产出和排放。
积极探索种养业“大、中、小”循环有效对接机制,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推广以“开启能源”猪粪收集和有机肥的生产使用,实现种养业之间的生态大循环;推广以养殖园区和种植业园区之间沼液的利用,实现种养业之间的生态中循环;鼓励规模养殖场在场的周边流转土地用于种植,培育排泄物就近消纳的家庭式农场,实现种养业之间的生态小循环。积极引导散养户移栏出村,通过合作形式到养殖园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化生态养殖场。
全面推广微生物制剂、新型植物饲料、高床产仔、离地保育、发酵床饲养等生态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自动化喂料、智能化控温通风、粪尿干湿分离和雨污分离等设施化改造,提高养殖场节能减排水平,促进养殖业清洁生产。完善生猪电子耳标管理,建立集养殖场基本信息和投入品使用、养殖防疫、病死畜禽处理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和养殖动态化监管。
积极推广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一个基金,五个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猪产业体系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养猪专业合作社、动物诊疗服务企业等主体,通过参股、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领办或参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现有畜牧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联合创办屠宰加工企业,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
东阳
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养殖
东阳市根据各镇、乡(街道)土地面积,按照“调减过载、适度保有”的要求,在宜养区域内,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畜禽排泄物得到充分利用、规模适度的生态养殖场。
控制载畜总量。按照每亩种植业配套养殖2头存栏猪、2只羊、90只家禽测算,该市可承载936780头猪单位,现有承载量为95638头猪单位,除去禁养区、工业新区、水源保护区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后,全市可新增畜禽承载量为517140头猪单位。
合理布局养殖规模和品种。按照现有养殖量、常用耕地面积、可承载畜禽量,对镇乡(街道)进行布局规划,全市新增规划20万头猪单位生态养殖区域。如南市街道可新增畜禽承载量为54574头猪单位,考虑到该街道小规模养殖场数量较多,重点支持原有小规模养殖场整合提升,重点发展生猪、家禽和山羊。南马镇可新增畜禽承载量为41705头猪单位,考虑到该镇工业比重较大,规划新增15000头猪单位养殖区域,重点发展生猪、家禽。
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强化配套养殖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按照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的原则,规划配套新建规模养殖场。同时,实施山区丘陵发展战略,结合该市香榧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香榧纳肥和环境承载能力、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在香榧种植区域规划配套新建规模养殖场。
安吉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安吉根据种养配套、农牧结合、生态循环、节能减排的要求,到2015年,全县落实种养配套耕地面积4万亩以上,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以上,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削减10%以上;配套建设完善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15年前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严格控制生猪规模养殖,发展优质肉鸡以及牛羊兔等草食动物,重点发展土鸡、肉兔、湖羊等特色产业。
科学确定区域养殖总量。按照确定的生猪双控目标,在2015年底前把生猪存栏量控制在5.1万头以内,全县畜禽存栏总量不超过8万头猪当量,县域内不再发展新的规模养猪场,山川、天荒坪等乡镇非禁、限养的自然村可适度发展土鸡、兔、羊等畜禽品种,孝丰、溪龙等乡镇的非禁、限养的自然村以湖羊、兔等为主要养殖品种适度发展,稳定上墅、孝源、天子湖等现有的传统白羽鸡规模养殖,到2015年底前实现养殖区域布局、养殖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
着力推进畜禽生态养殖。立足农林牧渔科学配套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禽养殖上山入园,加大农业“两区”配套力度,从种养场户小循环和区域循环两个层面,逐场逐区落实资源化利用措施;加快规模养殖场“两分离三配套”的废弃物治理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到2016年底前,全县所有畜禽规模场完成生态化改造,基本建立起农牧紧密结合、生态消纳到位、设施装备先进、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
实施畜禽养殖提升工程。按照农业“两区”内农作物面积以及土地承载能力,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科学规划相匹配的适度规模畜牧场,将种植业的废弃物作为畜禽饲料,将畜禽排泄物作为有机肥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形成“区中有场、场中有园”的循环农业模式。重点发展和培养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集多品种、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新模式,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将小散农田集中后转租,以土地入股、合租等形式,使养殖场获得与其规模配套的消纳地,从而实现排泄物就地消纳的生态型家庭农场模式。
实施新办规模场“三同步”工程建设。从2014年开始,县域内凡是新建的鸡、兔、羊规模养殖场,必须开展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使用,并经农业、环保部门的审核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实施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充分利用竹林和低丘缓坡发展土鸡生产,同时按照《湖羊产业振兴计划》的要求,大力培育湖羊养殖新型产业主体,开展种质保护和湖羊文化宣传。
本版稿件由省畜牧兽医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