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祝俊梅:钟情箍桶闯市场

  •   瘦小的身材、略黑的皮肤,这是祝俊梅给人的第一印象。见到我们走进箍桶作坊,正忙着锯木的祝俊梅停下手中的活,掸了掸身上的木屑,热心地与我们聊了起来。
      今年41岁的祝俊梅是缙云五云街道古塘下村人,勤劳肯干的她开过货车,也做过笼屉,还和爱人一起收购过茶叶。
      五六年前,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祝俊梅一直在村里做笼屉。“村里做笼屉的人很多,竞争也很激烈,我就寻思着趁年轻改改行,另谋出路。”祝俊梅说。
      当时,古塘下村还有好几位老圆木匠,祝俊梅自认为箍桶应该和做笼屉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也没多想,就跟随其中一位老圆木匠学起了箍桶手艺。半年之后,祝俊梅又到温州、义乌等地跑市场,了解木桶市场行情。回到村里后,祝俊梅在五云街道黄龙村的竹木市场租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平房,办起了一个木工坊,主营饭甑生意。
      传统的手工圆木好手艺并非一蹴而就,圆木匠通常使用斧、锯、刨、凿、锛、钻等工具,通过劈、削、锯、刨、凿、铲、拼、钻等20多道工序,运用圆和圆柱体等原理,把一块块零散的木板拼接制作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圆形器具。因为学的时间有限,祝俊梅刚开始做饭甑也是阻碍重重。“虽然我置办了先进的切割机、磨具、刨床等机械,大大节省了手工做饭甑的时间,但做一个饭甑的基本工序和传统手工做法相差无几,刚开始做时,交了不少‘学费’。”祝俊梅笑言。
      祝俊梅口中的“交学费”是指她曾做坏不少饭甑。“既然是圆木,做出来的制品应该是有弧度的。刚开始时,饭甑的弧度老是掌握不好,自己看着都别扭,所以就把那一批饭甑全部拆掉当柴火烧掉了。”祝俊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不过,正是由于祝俊梅对木制品质量的严格把关,为她后来将饭甑推向市场夯实了基础。
      因为人实诚,加上以前有做笼屉生意的经验,祝俊梅做的饭甑销路还算好。从一开始找销路到后来客商找上门,如今,祝俊梅的饭甑生意越做越红火。
      祝俊梅坦言,这些年真正干下来,体会到要将饭甑做好还真是大有学问。“比如要在板子侧面等处钻孔,把竹钉分别钉入相邻两板的孔里,木板间就能紧密拼合。待几片木板拼成桶状,就可加箍了。不过,为了让饭甑有更好的形态和手感,需用到各种刨子。如饭甑上部用凹形刨推成向外略拱但顶部内扣,顶盖则用普通刨子推光表面,用最小的刨刀推圆四周,确保整个饭甑光滑圆润等等。”祝俊梅说。
      如今,祝俊梅的木工坊请了一位专业的圆木师傅,还有4名工人在作坊里劳作,生产的饭甑供不应求。“平时生产的饭甑大多销往外地,不过农历七八月份农村酿酒的人较多,本地散客到我这购买的也不少。”祝俊梅正介绍着,一位姓陈的大叔就上门挑选了一个半径45厘米的饭甑。“买个回去,可以自己蒸糯米做米酒。”陈大叔笑呵呵地说。
      每天早上7点,祝俊梅按时开工,下午5时歇工。这样的工作时间表,每年都要持续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每天都很累,但为了家庭和事业,累点也值得。”祝俊梅腼腆一笑。
      祝俊梅还热心地介绍了饭甑的保养方法。比如说,用好饭甑后,除了清洗干净,还要防止暴晒,一般在太阳下晒一会后就得拿回家置于阴凉通风处放置等等。“饭甑使用得当,会使其更耐用。”祝俊梅呵呵一笑。 夏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