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1年送礼206次 礼金支出10年涨100倍

  在农村,名目繁多、大操大办的“红白喜事”近年来愈演愈烈,不仅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而且败坏社会风气。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通过乡规民约等方式整治各种“人情债”。专家指出,在全社会“反四风”的背景下,“倡俭治奢”也应成为农村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家去年一年收入才2万多元,光送礼就送了近3万元。”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兴旺村村民李习琼谈到“送礼”时很无奈地说。
  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酒宴”名目繁多,人情链越拉越长。除了传统的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庆生外,出狱要办“冲喜”酒,买摩托车要办酒,家里牛羊下崽也要摆一桌。送礼对象从原来的亲朋、同事同学,延伸到同事的亲朋、同学的兄弟姐妹。“行情”也越来越高。一两百元是普通关系,三五百元正常水平,上千元也是常有。城口县明通镇退休干部杨应禄留着厚厚两本“送礼清单”:2001年送出827元礼金,2008年达到2.1万元;2012年更是高达8.45万元,送礼206次。
  城口县灯良村村民沈茂培说,每年8月是“升学酒”高峰期,去年8月他就借了3800元送礼。有些村民甚至贷款送礼。“送礼是风俗习惯,不能用法律法规约束,因此必须要党员干部带头、充分发挥村社自治来引导。”城口县庙坝镇纪委书记冯乔明说。“政府和社会组织有责任倡导健康文明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能不作为,也不能矫枉过正,应提倡正常的人情交往,让礼尚往来回归理性、本源。”重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说。
(摘自《东南早报》 周凯 陈俊/文 2014年11月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