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农产品的三种新卖法

——丽水依托电商创新农产品销售纪事

  •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文/摄
      “打工东奔西跑,不如创业淘宝”,这句在丽水农村围墙上出现频率很高的标语,是当前丽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真实写照。
      面对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丽水发挥好山好水好产品的优势,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通过错位发展、差异发展、集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子。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至10月底,全市农村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达30.62亿元,同比增长95.28%,其中农产品上网销售13.19亿元,同比增长135.19%,占总销售额的43.08%。
    电商服务平台:挖掘农产品背后的价值
      “一些区域拥有优质的生态精品农产品,却没能在网上实现优质优价,也没能取得理想的销量”,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王军龙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怎样让消费者相信自己购买的农产品物有所值。
      原先,缙云土面在淘宝上的卖法是4公斤起卖,每公斤12元。“消费者不需要一下子买这么多,吃不完。尽管便宜,但大多数人会觉得产品低端。”王军龙说,为了进一步挖掘缙云土面的价值,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首先对土面的包装进行改良,重新定位产品,把价格提高到每公斤28元,每份0.5公斤,还采用一个ID限购一份的饥饿营销方式。同时,用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制作工艺照片和百岁老人照片,提升土面的品牌价值。
      消费者会为此埋单吗?“去年‘双十二’当天,上架的800份缙云土面全部售罄。”王军龙告诉记者,之后,缙云土面在淘宝平台的搜索量快速上升,吸引众多卖家及创业群体关注。目前,当地已成立了专业电子商务运营团队,积极拓展电商销售。
      “一些企业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时,仅局限于开家网店、雇几个人、拍几张照片。我们建议他们能加大互联网品牌创建的力度。真正好的产品,只要通过互联网,找到全国各地真正在寻找生态食品的人,就会实现信息对称后的服务对称,就会使高质量的产品销得更好。”王军龙的团队,就是通过电商服务平台帮助这些准备或已经在网上淘金的农业主体。
      成立于2013年3月的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针对农产品的区域特性,为农业主体进行电子商务营销测试推广,将网购消费者对丽水农产品的评价、体验反馈给农业主体,使他们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营销定位与推广方式。中心还开设了浙江省首个地市级特色馆“特色中国·丽水馆”,今年二季度,丽水馆在全国30多个特色馆中综合指数位列前茅。去年12月,该中心与淘宝农业在全国率先试点“一村一店”乡村精品农业网销,帮扶19家合作社触网销售。今年以来,该中心结合线下区域传统节庆活动,推出“景宁三月三”、“丽水香茶节”、“青田杨梅节”、“处州白莲节”等网络节庆活动,发掘基层农业主体特色商品,依托“政府/服务商集结+溯源地认证+故事营销”,自营或网商对接帮扶,使特色农产品触网,实现优质优价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网店协会:使很多人服务更多人
      成立于2011年的遂网电子商务公司,隶属于遂昌县网店协会,如今已成为农产品电商业内小有名气的综合服务商。
      遂昌县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遂昌的冬笋曾在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中播出。
      遂昌县网店协会副会长潘君跃告诉记者,遂网公司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资源,集中采购、发货、品控、仓储,打通产品生产和销售之间的通道。
      据介绍,遂网公司搭建的“麦特龙”分销平台,将县内各个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做成产品包放到平台上,尔后将信息发布给有合作关系的网商会员以供他们销售,“麦特龙”负责统一配送和物流。
      目前,遂昌县网店协会拥有1600多网商会员,200多家网货供应商,10多家包括物流、快递、银行等在内的第三方服务商。遂网公司还为农民提供种植规划、产品标准、包装设计、溯源体系,公司有团队每日跟进,帮助农民让所种的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用潘君跃的话来说,“农民什么都不用管,只需按要求把东西种出来就可以了。”
      如今,遂网公司已经与淘宝、沱沱工社等业内领先的生鲜电商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潘君跃认为,遂昌的农产品电商模式解决了两方面的需求。“种出来的东西能卖掉,这是农民的需求;收购来的东西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这是电商的需求。我们做的就是双方都难以做到的碎片化资源整合,培训农民,与政府、银行、物流对接。”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农民回归种植、养殖,让开网店的人回归到店铺运营。”这是潘君跃反复提及的。遂网公司希望将来在全国多地输出其模式,再通过云端将这些平台连接打通。
    微信号:让好友圈为农产品点赞
      在遂昌,农产品的新潮卖法不只限于电脑上。今年10月30日上午,一辆冷冻车载着500多份当季食材,从遂昌县城驶向上海。通常在前一天,遂昌仙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伟平的微信好友圈总会收到各种各样的赞:“你家的土猪肉味道太鲜美了,这次再给我来只鹅,外加土鸡两只。”“需要黄泥笋5公斤,毛芋2.5公斤,请即发货!”……
      为了让订购食材的好友圈更牢固、活跃,潘伟平总结了通过微信做宅配的两大法宝:旅游推广、社区吆喝。
      潘伟平是遂昌应村乡农民。在上海从事旅游生意的他发现:除了欣赏遂昌的美景,大城市的游客也特别爱吃遂昌的农家菜。两年前,他创立仙翁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始向游客推销农产品。
      面对面销售的时候,大多数游客都会下单,但等人回去后,很难做二次生意。潘伟平说,“游客转变成农产品客户的黏性不够。”于是,他于去年2月开始尝试用微信卖菜,让游客成为微信好友。
      除了建立拉拢游客的好友圈,他还在上海各个社区“吆喝”,请上海的“马大嫂”们“扫一扫”,进入他的微信好友圈。“我发现30岁至40岁的妇女,使用微信的频率非常高。”潘伟平说,为方便消费者选购农产品,他还推出了不同的食材套餐:158元的蔬菜券,包含蛋品、豆制品各一份,蔬菜4种;288元的荤菜券,在蔬菜券的基础上,多一份荤菜……“家庭主妇们买这么一份套餐,可以吃好几天,而且用微信下单买菜,比打订购电话还方便。”潘伟平说,“现在我的客户中,有40%的人是用微信下单购买的。”
      去年,合作社产值近1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达700万元。
      “我一直为合作社提供新鲜豆腐,每周3次,一年下来,供应豆腐1.5万公斤左右,年收入6万余元。”返乡创业的社员李根香告诉记者。
      今年,100多位村民陆续加入了合作社。
      为了服务返乡农民创业就业,应村乡搞起了激励行动,开通了微信服务平台,提供了最实用的技能培训、最广泛的就业资讯、最专业的电商服务和最给力的金融支持。
      目前,投资100多万元的“千年农耕、生态仙翁”电商体验园项目已初具规模,年底可全面完工。届时,将促成传统种养模式和高端宅配模式有效结合,实现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良性互动。
      11月11日,缙云县斯奈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农产品展示区内,浙江斯奈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舒献松正在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截至下午4时,农产品销售额达60多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