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临海80后小伙虞贤鸥辞去白领工作,当起了农场主——

采摘游玩出多花样

  •   椒江以北,临海以东,从台州市区出发40余分钟车程,便可到达临海小芝镇。杉林葱郁,溪涧潺潺,这里被称作台州的“后花园”。
      每逢周末,台州城里的人喜欢携亲带眷,到这里“洗肺”。尤其是秋冬季,小芝的蜜橘,更引得众人纷纷来此采摘。
      “传统的采摘游,只注重采‘摘’,不注重‘游’,如果将采摘的乐趣,与自然风光、休闲娱乐、餐饮结合起来,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是80后创业者虞贤鸥的“金点子”,他正逐渐把这一想法变为现实。
    虞贤鸥介绍正在施工的农家乐。
    改变重“摘”不重“游”,农场主升级采摘园
      沿着小芝镇下里村的小路往北行,可看到一座座小山。多年以前,这里发生过山火,烧掉了所有的草木。后来,村民在上面种起了作物。“那一片山,都是我承包的。”站在海拔300米的山顶,虞贤鸥向笔者介绍他所承包的1300亩山地。山地被开凿成阶梯状,种着一排排的橘树,从上往下蔓延,共栽种了3万余株。眼下正是橘子丰收的季节,橘树的枝丫上结满了金黄的橘子。“采摘橘子,已成为一种农耕文化了。”虞贤鸥笑说,近年来,采摘游很火热,然而,多数采摘园地的周边配套却不完善。“很多人大老远开车过来,摘个橘子,前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得回去了,其实,玩得并不过瘾。”他觉得,有必要给自家的采摘园“升级”一番。
      从10月初开始动工到现在,虞贤鸥的“升级版”采摘园已颇具规模了。“这里是乡村大舞台,往下走是烧烤区,往上则是儿童游乐场所。”此外,还有一间用石头砌成的老房子,原本作茶庄用,现在已成了吃农家炒菜的专用点,“如此一来,采摘体验会有趣得多。”虞贤鸥说,那些原本只花1小时摘橘的游客,如今,在这里能待上一整天了。
    放弃白领工作,包山当起了农场主
      虞贤鸥说,他把创业精力投入到打造橘子采摘园地的时间并不长,在此之前,他是临海当地的金银花种植大户。
      2006年,虞贤鸥辞去了一份年薪 10万元的白领工作,开始下海创业。几经考察后,虞贤鸥把目光对准了金银花种植,他在小芝乌岩村附近承包了一座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开山造路。随后,又历经了开荒、买苗、种养、施肥等,而这些都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创业头3年,种植技术未掌握,市场也未打开,损失不小,资金压力曾一度让我喘不过气来。”虞贤鸥说,但他凭着一股韧劲儿,几经周旋,最终挺了过来。2009年,虞贤鸥所种植并加工的金银花开始盈利了。之后规模逐渐扩大,虞贤鸥成了临海规模化种植金银花第一人,其产品不仅有了销路,同时也形成了品牌,许多荣誉也接踵而来,例如临海市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青年创业大赛银奖、浙江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等。
      说起栽种橘树,虞贤鸥称,起初是为了丰富自身农产品的种类,而如今,橘树的规模已不亚于金银花。虞贤鸥渐渐意识到,在目前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搞生态采摘游,也不啻为一项极好的创业项目。
    形式多样的采摘游,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虞贤鸥说,他的种植园地搞采摘游,相比其他同类采摘园,有不少优势。“我的园地周围有红杉林和鸵鸟基地等旅游资源,我可依托这些资源,把园地打造成集餐饮、休闲、生态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园。”他觉得,产品和形式多样化的生态采摘园地,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如今,每个周末,虞贤鸥的采摘园都会接待一两百名游客。他信心满满地说,等基础设施完备了,周末招待上千名游客将不是问题。“我计划引进枇杷、桃子等各个季节的水果,这样,一年四季都会有游客前来观光玩耍。”
    吴世渊 陈林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