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供销

解读上虞供销的“发展密码”

  今年7月下旬,在纪念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绍兴市上虞区供销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姚一松捧回了全国供销社系统先进集体的奖匾。至此,该社已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以上供销社系统为农服务先进集体。上虞区供销社快速稳健的发展之势引人关注,探究其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几个独特的“发展密码”。
“加法密码”:综合平台打造贴心服务
  在南美白对虾收购季节,上虞区沥海供销社南美白对虾收购基地里一辆辆虾车卸货过秤,异常忙碌。今年该社累计收购白对虾15万公斤。收购对虾是沥海供销社建设经营服务综合体、开展“三位一体”合作的一项新举措。虞北有10万亩虾塘,沥海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合作,将白对虾销往广州等地,帮助农民拓宽销路,也开辟了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新路。“过去供销人肩挑背扛、上山下乡、走村串户,为农服务成为佳话,在新常态下,如何密切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利益联结,是对‘扁担、背篓’精神的最好传承。”沥海供销社主任许茂君这样说道。
  经营服务综合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按照“三社一体”、“四组一会”运作模式,形成“一体化”经营和“一站式”服务格局,具有生产、销售、培训、金融等多项功能,为农户提供启动资金、项目申报、农产品销售、品牌经营与市场对接等服务。目前,全区已投入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建立经营服务综合体5家,在建3家,带动农户20371户,覆盖基地7.33万亩,助农增收6.06亿元。预计到2016年实现建制乡镇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新网工程”的推进,在广袤的虞舜大地,不断延伸着供销社的经营服务触角。“区有大型商场和配送中心、镇有商贸综合体、中心村有小型超市、村有便利服务店”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网络初具规模。城区建成12.5万平方米大通购物中心、7.5万平方米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心镇、经济强镇、新区建起5大乡镇商贸综合体;发展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041个,形成了遍布全区的日用品、农资、再生、医药、油品、农产品等六大经营服务网络。
  2014年,上虞区供销社实现总经营收入96亿元、商品销售额66亿元、综合效益1.3亿元,其中利润7000万元,总经营收入和利税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6%和10.8%。
“减法密码”:放手发展集聚引领优势
  “搞清楚不必做什么事与该做什么事一样重要。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只要抓住产品资源便可引吭高歌;如今,我们要果断放弃与资源不匹配的产业,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有所为有所不为’远比保持几个数据增长更为重要。”姚一松坦言。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大方向,上虞区供销社因企制宜,大力实施“三个一批”建设:做强做优一批事关民生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医药、市场等支柱产业;提升拓展一批收益率高、成长性好的电子商务、小额贷款、资源回收等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放开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充分、经营手段单一、产权结构明晰、机制灵活的微小企业。“三个一批”建设有效集聚起引领优势,让上虞区供销社“轻装上阵”,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社有骨干龙头企业。目前,全社有11家企业销售规模超3亿元。
  社有资产是上虞区供销社的一大优势和资源,目前全社拥有30亿元资产总额。围绕发挥“资产价值和效益最大化”原则,上虞区供销社对一些无法发挥经营效益、没有增值空间、未开展经营服务、安全隐患较大的社有存量资产和网点,通过改建、整合、置换、拍卖等方式调优处置。同时,把处置旧资产与建设新项目结合起来,该社先后投入16亿多元,新建项目10多个,新增面积25万平方米,拉动供销社整体经济增长30%以上,塑造了供销社的新形象。
“乘法密码”:电子商务实现倍增效益
  9月是上虞“四季仙果”之红心猕猴桃当家的季节,位于虞南山区的章镇镇,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树结出累累果实,煞是壮观。虽然上虞“四季仙果”之旅已成为宁绍杭沪一带众多“水果控”们的理想之选,但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远远不够。
  今年3月,上虞区供销社成立大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挥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优势,与1号店、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沟通对接。5月6日,1号店“特产中国·上虞馆”正式上线,成为全省首批开馆上线的10家县级馆之一。该馆开馆以来,通过“政府支持、电商运作、产地直供”等运作模式,将本地农产品搬到了网上,不仅解决了农民卖难的问题,也改变了农产品购销方式,更提升了上虞的知名度。
  近半年时间,“上虞馆”页面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吸引30多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加入网销平台,带动当地农民5000余户,农产品网上销售总额突破1000余万元。
  在帮助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快车的同时,上虞区供销社还结合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推进,在镇、村超市(便民店)设立电商服务站点,帮助农民开展农产品销售和网上购物。规划到2016年,全区初步建成具备网络代购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农村青年创业服务等功能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除法密码”:综合改革除去陈旧藩篱
  今年6月,上虞区供销社被确立为全省21个县(市、区)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8月,上虞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6个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试点县(市、区)之一。上虞区供销社把供销社综合改革与“三位一体”改革试点有机结合,因社制宜、蹄疾步稳迈开改革步伐。
  第一步理顺组织管理体系。以上虞区供销社为依托组建农合联执行委员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管理模式,依托农合联平台,履行政府委托(或购买)的公共服务事项,承接政府相关部门转移的经营性服务职能等。按社企分开“去行政化”原则,绍兴大通集团公司作为经济实体独立运作,实行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奖惩机制,形成鼓励竞争、奖优罚劣的治理机制。
  第二步补上“信用合作”短板。与上虞区农村合作银行签订惠农富农合作协议,合作银行每年提供5个亿规模授信额度,支持供销社企业和基层社开展为农服务,建设新网工程等;依托绍兴大通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经济实体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组建农民资金互助会及联合会,为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
  第三步打实“最末端”地基。基层供销社组建新型为农服务经济实体,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在确保供销社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基层供销社经营管理层和经营骨干参股,调动经营班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围绕打造“上下贯通、左右联网、创新发展”的为农服务经济利益共同体,打破层级、区域和所有制限制,采取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实现区级网络与基层网点融合发展。
  不破则不立,在上虞区供销社发展进程中剔除陈旧藩篱一直是主旋律。近年来,针对基层社队伍人员老化、人才短缺的现状,上虞区供销社大胆破除延用了几十年的传统用工观念,面向农村引进基层经营管理人才,在大学生“村官”队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政村党组织中多渠道引才助推发展。近3年,全系统共引进各类人才350余名,平均年龄30周岁,为供销社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经营到联合合作,从田间地头到专业合作,从“三尺柜台”到电子商务……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虞区供销社的每一步都承载着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历程。
  让今天的改革为明天的发展铺路!
张炯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