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水禽旱养:清了河水富了鸭农

  把鸭群放到溪流里散养,是浙东一带养鸭人的主流做法。但这种传统的养鸭方式,容易造成水体污染。2014年,宁海长街镇车岙港的一位养鸭人开始尝试水禽旱养的养殖模式,成效明显。
  这位养鸭人叫王建胜,是宁海县大沙湾麻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胜从2008年开始养鸭,之前,一直采取传统的散养模式。2014年年初,合作社响应“五水共治”号召,投资30万元兴建了宁海首家标准化水禽旱养养鸭场。一年下来,合作社不但养殖规模扩大,日常管理费降低了,利润也多了。
  乍一看,水禽旱养养鸭场与养鸡场差不多,8亩地里,既有鸭棚也有供鸭群活动的空地。不过,为了顾及鸭子喜水的习性,养鸭场划出一半空地建成沐浴池,鸭棚里也安装了喷淋设施。早上10时,饲养员打开鸭棚的笼子,放鸭群进入沐浴池自由活动,下午两三点钟再把它们赶进鸭棚。“养殖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很环保,还实现了农业循环。”王建胜介绍,鸭群在沐浴池里产生的排泄物通过下水道进入化粪池,处理后抽到附近山上,为200多亩橘树、毛竹、松树等经济林木添加有机肥。另一部分排泄物,则提供给附近的水产养殖塘作为饲料。这对同时经营着山林和养殖塘的王建胜来说,能省下不少施肥成本。
  保护溪流不受污染只是水禽旱养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养鸭人当然更看重新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过去赶鸭子进河,一头一尾需要两个小工,现在不需要了,一年能省下7万多元人工费成本。”王建胜告诉笔者,这是“节流”的好处。麻鸭在外散养,体力消耗大,产蛋率不高,而且,不少鸭蛋下到河里还难以回收,这些问题随着水禽旱养得以解决。
  省下的成本用于购买更优质的饲料。王建胜表示,过去散养时,合作社用的鸭饲料是啤酒渣,鸭子吃了容易拉肚子,现在采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既减少了饲料浪费,也有利于鸭群的健康。
  由于建起了标准化的饲养及疾病防控体系,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从过去的存栏7000只增加到2014年的1.4万只。同时,麻鸭的饲料转化率提高了6%,产蛋率提高了2%,疫病率降低5%。现在,王建胜的养鸭场一年出栏5万只鸭,平均每天产蛋近1吨。据他估算,通过水禽旱养带来的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加起来差不多有15万元。“对于我这样规模的养鸭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余方觉 陈云松 仇丹娅
  编后:过去人们将“赶鸭子上架”喻为被迫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现在王建胜实施“赶鸭子上岸”,是为了降低水环境污染,适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五水共治”的倒逼机制促进了水禽养殖的转型升级,生态循环农业的效益显而易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