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舫
嘉兴是浙江的生猪主产区,2012年生猪饲养量达734.19万头,占全省近五分之一,远远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对此,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民群众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高度,坚持把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推进,结合“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等专项行动,通过源头控量、科学治理、监管服务等举措,着力在“拆、减、转、提”上下功夫、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市累计拆除违建猪舍1510.98万平方米
(其中2014年拆除931.36万平方米);生猪养殖场(户)数从12.75万户减少到3.84万户(其中2014年减少4.64万户),生猪存栏量从358.45万头下降到91.25万头(其中2014年减量197.72万头);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能满足市域内的处理需求;生态循环养殖理念广泛传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7%以上。
一是注重源头控量。嘉兴市坚持把减量作为生猪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从疏、堵两方面入手,凝聚合力,全力攻坚。按照全市318万亩耕地的环境承载力和450万常住人口的消费需求核算,嘉兴市确定了将全市生猪存栏量控制在150万头以内、力争控制在120万头以内的减量目标。市委、市政府连续印发7个相关政策文件,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联动推进。同时,将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作为县(市、区)党政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此外,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划定了禁、限养区(全市禁养区总面积2339.6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58.9%),并定格上图,制定详细任务表、时间表。在禁养区,实行全面关停拆除,目前已基本完成;在限养区,有序推进违建猪舍拆除,通过制定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逐步优化产业布局。为解决生猪养殖户退养后的收入来源问题,嘉兴市将推进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列入十二项惠民专项行动之一,全市上下广泛发动,想方设法促进农民转产转业,实现增收。一方面,通过拍摄专题片、编印资料、树立典型等,宣传转产转业典型,坚定农户转产转业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免费培训、项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退养农民从事高效种植业或者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转产转业项目资金30亿元,帮助8万多退养农民顺利实现了转产转业。
二是注重科学治理。针对畜禽排泄物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两大难题,嘉兴市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逐步从粗放管理向科学治理转变。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多方资源,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有序推进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新建县域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7个,建成无害化收集点80个。新(改、扩)建畜粪收集处理中心6家,累计建成60家,畜粪年收集处理能力达70万吨。其次,完善收集机制。按照“就近、便利、易防控疫病传播”的原则,合理布局病死动物收集暂存点,配套专运车辆,组建收集队伍,建立了日常巡查、鼓励举报、主动送交奖励等各项管理制度,对主动报告、送交病死猪的养殖户,根据猪只大小给予每只3-30元的奖励补助;建立了“村收、镇聚、县处理”的病死动物收集处理机制,并严格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备收集人员287名、收集车辆185台,实现了县、镇、村、场(户)全覆盖。第三,创新处理模式。全市已经形成了海盐高温干化、桐乡高温高压生态循环、平湖热解碳化以及南湖、秀洲、嘉善和海宁四地高温生物降解4种病死动物工业化处理新模式。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要求,通过协议对接等方式,逐场落实排泄物的生态消纳地,实现就近就地利用。全市已落实生态消纳地70多万亩,涌现出多个农牧结合、全封闭工厂化、散户集聚养殖的典型。
三是注重监管服务。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常抓不懈、常态长效的新格局。强化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在全省首创“叫号免疫法”,探索建立了养殖环境容量定额管理机制,开发了生产数据实时监控预警的“智慧生猪”系统,有力促进了工作监管网格化、信息追溯实时化。严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部门(单位)无害化处理监管职责和经营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日常巡查、举报奖励等各项管理制度,严厉打击不按规定处置病死动物行为,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加强教育引导,全力提高养殖场(户)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长效管理。抓住省里出台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决定的契机,及时制定相应实施意见,修订规模养殖标准,提高养殖准入门槛,扩大监管范围。探索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了生猪养殖污染处置收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监管机制。如海宁、嘉善等地农经、环保、国土、建委等部门联动,建立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常态化检查机制;南湖组织村民成为面源污染治理监管员,建立了区、镇、村三级立体化监管网络。
作者单位:嘉兴市农经局
平湖市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