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缙云县城大桥西路路边,有一家卖蜂蜜的小店,如果不是门口挂着“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很难想到身为缙云养蜂业灵魂人物、缙云县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胡元强就在这里。满头白发,一副常年劳作在田间地头的老农的样子,这就是胡元强,说起养蜂可是滔滔不绝。
从1962年下放到缙云农牧场养蜂,到1984年在县科委研究蜂产品,现年74岁的老胡与蜜蜂打了50多年的交道。1999年从县科委退休后,老胡不舍得自己大半辈子的蜜蜂缘,一头扎进了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前身——缙云县蜂业技术协会,一门心思“追”起了蜜蜂。
2001年,由于从中国蜂蜜中检测出氯霉素,欧盟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蜂蜜,一时间蜂蜜价格暴跌,普通蜂蜜价格甚至不如一瓶矿泉水,缙云蜂农损失惨重。蜂农李众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叹道:“2002年,像油菜蜜收购价就是2.16元一公斤,葵花蜜就是1.7元钱左右一公斤。”
一时间,协会里的不少蜂农都想另谋生路。这时,时任协会理事长的老胡挺身而出,东奔西走劝回了蜂农。2003年,在老胡的建议下,缙云县蜂业技术协会的70余家蜂场整体加入杭州常青养蜂联合社,并与公司签下产销协议,开始实行产业化经营。
加入杭州常青养蜂联合社后的第一步,老胡提高了自家蜂产品的出场门槛。胡元强说:“我们就是按照出口蜂蜜标准,第一,就是不能含有任何抗生素;第二,就是蜂蜜不得掺假;第三,就是蜂蜜浓度,原则上水分要少于27%。”
标准是蜂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老胡的这一步使得缙云的养蜂产业起死回生,并且效益不断攀升。2008年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60家合作社成员每年依靠蜂蜜和蜂王浆收入不过140多万元,而到了2013年,85家合作社成员依靠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多点开花,实现了收入近600万元的业绩。
在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里,老胡是唯一的非蜂农成员。没有养蜂收入,也不向合作社伸手,老胡几乎是为合作社义务服务,每年有100多天的时间在全国各地的蜂场奔波。1998年,老胡在河北调蜜途中遭遇车祸导致双耳听力受损,2010年在江苏调蜜途中受凉感染几乎丧命。对此,胡元强说:“因为当时我们合作社没有人去调运蜂蜜,如果你在关键的时候不出面,就会影响整个合作社全年的收入和蜂农的收入。”随着老胡年龄越来越大,来自家里的反对声也越来越高,家里人采取果断措施:切断电话线,收缴手机,可只要社员有事,老胡总会找到各种办法偷偷溜出去。
面对这样的老胡,合作社里的社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蜂农李众富说:“没有他我们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像我不加入合作社的话,我可能也老早就不养蜜蜂了,那几年亏本得厉害,靠他组织起来,我们才都赚到了钱。”
蜂农姚瑞虎说:“他到我们东北来,也不下餐馆,吃饭就是随便吃一点。像他那么大年纪,风餐露宿,真的是很辛苦的。我们合作社个个都赞赏他,感谢他。”
家人、朋友、同事都劝老胡歇歇,安享晚年,可老胡总是一笑而过,他说这是他跟蜜蜂的缘,只要身体好,肯定要干下去。 张宁 江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