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2014,浙江农业劲吹生态风

  □本报记者 陈小平
  1月6日,北京,农业部与浙江省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部省共建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的有关情况。会上通报了浙江省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的情况后,在各大媒体、自媒体上刮起了一阵“生态循环农业”旋风,引来“点赞”无数。
  赞誉的背后,是刚刚过去的2014年乃至更长时间以来,浙江各级农业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战略决策,坚持“水陆空”多管齐下,扎实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的不懈努力。关停搬迁治污不达标养猪场,水清了,空气好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土壤改善了,农产品品质提升了……一年来,我们承受转型的痛楚,分享升级的喜悦。且让我们再为这一年的浙江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回一回头,点一次“赞”。
治理养殖污染,让水更清——
全省关停搬迁养殖场户7.46万家,调减生猪存栏565.88万头
“草莓红了,快来采摘啊!”嘉善县惠民街道枫南村草莓种植户陶勇杰近日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的“招采启事”,引来朋友们的“点赞”约采。殊不知,这位微信营销的草莓达人原先是个“猪倌”,最多的时候,猪棚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近2000头。在农业水环境治理中,陶勇杰拆掉猪棚,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换个天地一样做得风生水起。
  陶勇杰是浙江众多的转产转业养殖户之一,也是近年来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亲历者。2013年发生的死猪漂浮事件,对浙江畜牧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拷问。化危为机,浙江畜牧业及时走上了一条背水一战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年来,以环境承载力为杠杆,浙江畜牧业坚持顶层设计,重点做好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两个加减法。区域布局上,一方面重点调减畜牧业过载的嘉兴、衢州等地的生猪养殖量。按照畜牧业环境准入与退出机制,在温州、台州、丽水的部分地区,适度布局设施先进、源头减量、种养结合、资源利用的生态牧场;另一方面,在全省范围内重新调整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坚决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全年关停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户)7.46万家,调减生猪存栏565.88万头;对年生猪存栏数在50头以上的养殖场,重新分年分批部署生态治理,逐场逐户制定落实排泄物和污水治理方案。产业结构上,在调减大宗肉猪养殖的同时,积极发展湖羊、金华“两头乌”猪等环境污染小且富有竞争力的养殖业。
  在核减养殖量的同时,浙江着眼民生,积极做好退养户转产转业工作。占全省转产转业比重72%以上的14个生猪养殖重点县(市、区),全部出台扶持政策,形成了猪棚转大棚、菇棚、花棚以及转向二三产业等多种途径的转产转业,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转产增收的“双赢”之路。
减少肥药施用,让地更净——
全年减少化肥农药用量3.5万吨以上,在21个县试点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
  2014年,衢州市在衢江区高家镇、龙游县詹家镇、常山县同弓乡开展整建制植保统防统治试点,3个乡镇的16135亩早稻用化学农药次数比上年减少1.3次,每亩减少农药用量 85克,合计减少农药用量1371.47公斤,减幅达到55%。“我们用弥雾机为其他农户的稻田打农药,与农户自己打药相比,用药量少了一半,效果也更好。”参与试点的常山县同弓乡乐海家庭农场负责人洪云海对试点效果非常满意。
  衢州的实践是浙江近年来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的一个缩影。浙江是植物病虫害多发省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相对较大,而且由于有些农民不合理施用,相当一部分农药散落在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带来了二次污染。2014年,浙江进一步加快了农药减量步伐,全省建立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区45个,创建省级统防统治整建制试点28个。在病虫重发的情况下,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2年减少2340吨,下降3.7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浙江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范围扩大到21个县。据统计,21个试点地区去年共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2865万件,计599吨,以往散落在田间地头、沟渠河边的塑料袋、塑料瓶、玻璃瓶等各类农药废弃包装物逐渐消失,从而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化学肥料减量方面,力度同样不小。全省各地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种类和结构,加快有机肥、缓释肥、液态肥的推广应用。2014年,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02万亩次,减少化肥使用量3.29万吨(折纯)。
管控秸秆焚烧,让天更蓝——
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00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5.54%  
  位于长兴县和平镇的长兴兴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二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以畜禽排泄物处理为主的业务做得顺风顺水。2014年,该公司开拓了一项新业务——秸秆资源化利用。他们新建了秸秆利用厂房,购买了相关设备,与当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秸秆综合利用合作协议,一年来,收购农作物秸秆600多吨。他们将秸秆与蘑菇渣、畜禽粪便混合加工,生产高质量有机肥,用于大棚蔬菜、葡萄、芦笋、茶叶等经济作物,成为公司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仅长兴县,像兴德公司一样新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业务的企业就有四五家。
  对于长兴县洪桥镇陈家埭村种粮大户杨阿云来说,秸秆是他眼中的宝贝,但这个宝贝也曾经让他头疼。“5月中下旬小麦收割以后,马上就要插秧种水稻,中间时间非常紧,不可能等到秸秆腐烂。”杨阿云坦言,为图方便,他曾焚烧过秸秆,但近几年他不这么做了。“现在秸秆可以打碎了还田,也可以卖给附近企业,出路很多,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烧了秸秆污染了空气。”杨阿云虽然年过半百,环保意识一点不比年轻人弱。
  企业的踊跃参与,农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离不开浙江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持续推进。近年来,浙江各地积极探索秸秆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形成了多途径、多层次利用格局,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2014年,全省秸秆利用总量100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5.54%。
  这一年,浙江还在苍南、嘉善、长兴、兰溪、龙游、龙泉及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鄞州区、绍兴市上虞区、台州市路桥区等10个县(市、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这些县(市、区)均出台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禁止焚烧措施,去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均在8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长兴县利用率达到90.4%。
  秸秆有了去处,农户焚烧的现象就少了。据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2014年6月1日至7月31日夏粮收割期间,浙江区域共监测到焚烧点648个,同比下降60.5%;而9月1日至11月30日秋粮收割期间,同比下降68%。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大量减少,为浙江空气更好、天空更蓝做出了积极贡献。
  少打药,精施肥,不乱扔农业投入品包装物,不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治理达标后排放,与此同时,创新农作制度,一个个生态循环产业链在浙江田野得以实践、示范、推广。这些举措,为浙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推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稳步发展。2014年,浙江新认定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1个、示范区26个、示范企业25家,朝着试点省建设既定目标坚定前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