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3日,浙江美之奥种业“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奠基仪式在嘉兴市洪合镇举行,这是我省首个启动建设的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计划项目。 王仁杯 摄□本报记者 葛勇进 通讯员 王仁杯 吴伟
首个“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启动,种业企业品种审定开通绿色通道,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一批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种子企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省种业改革动作频频,大力创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年,创新求发展成为浙江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常态”。
创新企业培育模式
首个“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启动
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是我省发展现代种业的重要举措。去年9月,我省启动实施省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培育计划,在专项资金、品种区试审定、育种团队建设、基地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扶持种业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推动我省10家农作物种业企业基本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全省种业企业育成农作物品种占比达80%左右。
去年,我省选择美之奥种业、勿忘农种业公司等8家优势骨干种业企业作为省级首批“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培育对象,省级财政分两年安排3775万元,扶持勿忘农种业公司等7家企业实施首批“育繁推”一体化项目(不含宁波)。去年12月23日,浙江美之奥种业公司率先启动“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其余6家企业也将于今年初先后启动项目建设。
开通审定绿色通道
加快种业企业品种选育推广
为鼓励种业企业自主研发育种,快出品种、出好品种,去年,我省出台措施,对种业企业品种审定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具体措施有:对享受绿色通道的种业企业,自主创制育成或牵头合作育成的优良品种,每年每一作物(组别)可推荐1至2个品种直接参加省品种区试;优先参加省级品种区试或推荐参加国家品种区试;在省级品种区试中,优先进入同步省级品种区试与生产试验;优先推荐品种现场考察审查、审定,且自2015年6月1日起,主要农作物杂交品种审定主要面向种业企业。同时规定,享受绿色通道的种业企业在相邻省引种、试种结果较好的品种时,可自行组织不少于1年的引种生产试验,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引种审批。
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种业企业加快培育新品种,缩短种业企业推出新品种占领种子市场的时间,进一步推动我省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强化品种展示示范
水稻主导品种占有率达78%
良种是农业丰收的源头保障,而推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良品种要先行。2014年,我省强化良种展示示范,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使全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粮食稳产增产、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1+10+100”瓜菜种业创新平台和“6+40”粮油品种展示区示范效应明显。全省建立了一个示范品种达1000个以上的瓜菜品种展示中心,同时在宁波、湖州、绍兴和衢州建立了四个分中心,初步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新品种展示示范网络体系;在天台和江山则建立了国家级水稻品种展示示范工程,展示优良品种45个;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设立省级水稻展示区20个,展示品种160个次,示范方22个,示范新品种20个,面积达1万余亩,示范方内单产平均比面上增产11.2%。通过展示示范,加快了“温814”、“中早39”、“甬优1540”、“浙优18”等优良品种的推广。
为优化品种结构,2014年初,我省发布粮油瓜菜等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71个,引导各地推广种植适宜当地的优良品种,全省共计推广水稻主导品种面积941万亩,占比达78%,农作物优势品种集聚度进一步得到提高,为我省粮食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种业体制机制
企业育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加快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的需要。去年,我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加快种业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同时加大扶持力度,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去年,省农科院下属的两家种业企业实施改制重组;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实施企业股权激励机制,开展股份制改造;杭州市整合资源组建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则推进市农科院和绍兴舜达种业公司合作,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等。一年来,我省优势种业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去年34个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中有8个是由优势骨干种业企业独家申报审定,占比达 23.5%,比2010-2013年平均值增17.8个百分点。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有效期内持证种业企业86家,比上年减少17家,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的规模以上企业11家,数量同上年,但占比达11.6%,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创新种业管理服务
保障生产用种需求
保障农业生产用种需要是种子管理部门的天职。随着现代种业发展,种业工作需要由以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去年,全省种子管理机构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组织各地种子管理机构抓好生产品种结构布局,及时指导推荐生产主导品种,帮助农户正确选种。同时,做好种子生产、市场供需及价格监测,及时研判供需形势,搞好生产用种调度和救灾种子储备调剂,强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建立用种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制种基地生产和市场供种有序开展。
据统计,去年,我省对44个县(市、区)45家种子企业、239个种子生产基地、126个(次)品种、5万余亩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监督检查,没有发现无证、假冒等违法生产情况。同时,全省有6个市受理种子质量纠纷27起,涉及11个县(市、区)6种作物,申请要求鉴定面积达1395亩。从检测鉴定结果看,没有1起是由种子质量问题原因引起,从中也说明我省种子市场经营秩序总体平稳,种业发展环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