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传来的声音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姚力丹见习记者 蔡希师
近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对新一年我省“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会上传来了众多涉及政策扶持、改革创新、发展重点等方面的利好声音。
“三农”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有新特点、新趋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增长速度稳定在2%左右;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还将下降,牧业比重则会进一步提高;随着规模经营水平提高,未来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下降到10%以下;农民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将提高到90%以上。
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高效,就是要把提高亩均收入、劳均收入作为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农业发展的效益要求,也是农民增收的导向所在;生态,就是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别是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农业发展的质量要求,也是市场需求导向所在。概括起来,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就是要坚持富民导向、生态导向、市场导向。努力实现国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开门红”。
乡村治理体系将更富活力
  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法治、德治、自治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脚架”,缺一不可。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创新治理主体、健全治理功能,加快构建新型基层治理格局,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新农村建设要有“浙派”风格
  今年,我省将启动实施千村“浙派民居”改造,推广应用“美丽宜居”村居设计方案,对农民住房逐步进行“浙派民居”改造;实施1000个古村落保护工程,注重挖掘古村落古民居背后的“故事”,传承好历史文化;对全省的古建筑进行全面调查和造册登记,适时启动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列入今年的民生实事。
“三权”改革突出三重点
  基本完成“三权”颁证工作,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权颁证率达到或接近100%;抓紧制定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具体办法,选择若干县市先行试点;积极推进宅基地空间置换,各市选择一个县进行试点。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民增收的利器。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电商换市”力度,强化在财政、税费、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支持力度, 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提升发展一批电子商务村、建设一批区域化电商创业园、打造一批农村特色电商产业基地,实现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的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推进区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探索开展生猪、茶叶等大宗绿色农产品期货试点,力争全年农产品网上销售300亿元以上。
“机器换人”将加速
  今年,我省将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大力发展多功能、高性能、经济型农业机械以及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设施农业,积极稳妥推广农用无人机、秸杆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备,深化农机农(牧)艺融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快粮食生产和主导产业机械化进程,力争新增各类农机装备6万台(套)、设施农业面积20万亩,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5%。
种地将更有赚头
  今年,我省将继续积极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加快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农作制度,大力应用稻菜轮作、稻田养鱼、农牧结合等新型种养模式,组织“三农六方”开展新型农作制度协作攻关,推进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建设,全年面积达到250万亩,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农产品吃得将更放心
  今年,我省将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每个市至少选择2个县,力争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县开展创建工作,并积极与国家级创建标准接轨,5个县成为国家级农产品安全县,为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将继续坚持检打联动、打防结合,深化农产品专项治理、餐桌安全整治和“绿剑”专项执法行动,省级安排各类监测任务10000批次以上,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两区”建设重点做好“四抓”
  今年的农业“两区”建设,重点是要抓产出、抓“绿色”、抓整合和抓建设。我省将对已经建成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进行绿色生态改造,到2017年,“两区”所有的农产品,要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20%要通过绿色认证或有机认证。同时,对新建的“两区”,按照“绿色”标准验收。将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质量上,一手抓新建“两区”的质量,一手抓现有“两区”的提升,使“两区”真正成为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
扶贫开发促增收
  今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有三项,即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问题、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5%以上、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的低收入农户达到50%。各地要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加快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