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民增收、让农民致富,历来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2014年,我省农民收入再次迈上新台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9373元,比上年增长10.7%,连续30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我省农民的“钱袋子”是靠什么鼓起来的?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发现:一亩地产出几亩地的效益、把乡野土货放到网上叫卖、通过转移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在产权制度改革中激发增收活力……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让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模式创新:一亩地产出几亩地效益
农历新年就要到了,说起2014年的收成,德清县武康镇居仁村村民胡梁平脸上乐开了花:一个棚,两批鸡,三亩田,四千斤粮,五千斤鸡肉,一年好收成。“现在种养方式不断出新,一亩地当做两三亩来用,一样的田地,种出了翻倍的收入。”胡梁平说。
的确,如今行走在浙江田野上,新的农业生产画卷跃然眼前——水田里稻鳖共生、鱼儿成为除虫好帮手,桑枝条变成生产食用菌的原料……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样样兼顾,“千斤粮万元钱”的新型种养模式比比皆是。
走在兰溪市云山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连片的稻田整齐划一,道路沟渠纵横交错,记者在功能区采访时,正巧遇到云山街道陈店村村民张永林。“2月种春大豆,5月种水稻,9月种小萝卜。”说起种地,老张心中有一本新的“教科书”。老张家有3亩不到的地,采用“春大豆—水稻—小萝卜”的种植模式,三茬轮作,效益走在大多数农民的前列。老张给记者算了算账:每亩地春大豆收益5000元左右、水稻收益1500元左右、小萝卜收益4000元左右,收益轻松过万。“而传统的种植模式每亩收益只有两三千元。”老张说。
“粮经结合”的高效种植模式,在兰溪市得到推广。云山街道农技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云山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就有4000亩采用了这一模式。
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在全省也得到普遍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推广应用各种高产高效种养模式250万亩。
随着种养方式的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状况,联合起来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大家一起创品牌,找销路,挣更多的钱。
在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120多名种粮大户加入了稻鸭共育合作社。他们一边种粮,一边养鸭,种出来的优质晚稻由龙头企业绍兴市老百姓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加工成香糕,每公斤价格比当地普通粮农的高出0.2元左右,养出来的肉鸭被周边的酱鸭厂、肉鸭店收购;在盛产佛手的金华市金东区,百余农户加入了浙江锦林佛手有限公司,通过佛手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改变了以往盲目使用化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佛手栽培成本从原来的每盆25元降低到20元,品质也大大提升,锦林牌佛手声名鹊起。
记者了解到,去年,我省实现农业增加值1808.7亿元,同比增1.5%。
电商掘金:“一根网线”富裕千家万户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这件看似跟农民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却让缙云县北山村登上了美国新闻。
北山村曾经是一个烤烧饼的“烧饼村”。如今,这里的农民不再做烧饼,而是把自家宽敞的农居改造成一间间仓库,通过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将帐篷、睡袋、冲锋衣等产品卖向全球,全村400多村民从事电子商务,去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去年‘双11’这天,我们在淘宝网上的营业额就达280万元,在户外装备类中排名第一。”缙云县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振鸿告诉记者。
依靠电商掘金的神奇故事在浙江农村不断上演:在瑞安南山村,回乡大学生杜克在淘宝网开了一家“南食召”的网店,将当地特产——手工索面轻松卖到每公斤36元,从而把全村人都带动起来做索面;在遂昌柘岱口乡,村民刘芬靠着自己经营的竹炭制品和遂昌土特产网店,年销售额已过百万元,月收入超过3万元。
一根细细的网线,联通互联网这个大市场,让藏在乡野的山货土货“飞”向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到去年底,我省农产品电商经营户达到3.7万家,全国211个淘宝村,浙江就占了62个。农村青年网上创业人数超过了100万,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80多亿元。
创业就业:众多农民成为“上班族”
这几天,临安市清凉峰镇顺溪村村民帅芳丽正忙着制作工艺梅花,这种工艺品梅花被上海一家公司收购后,将远渡重洋销售到日本。和帅芳丽一样,顺溪村有300多名村民参与了这样的来料加工,每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达100多万元。
在全国闻名的奉化市滕头村,工业和服务业成为了村里的主业,家家办企业、家家领工资是这里农民的常态,全村现有各类企业60家,村民就业率达到100%,年人均纯收入达3万多元。
打开农民的“钱袋子”,“工资收入”依然最耀眼。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773元,占总收入比重为60.8%,同比增长13.0%。
除了领工资,我省还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衍生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美丽业态”,让更多农民抓住了“卖风景”的商机。
在云和县石塘镇,村民在自家门口经营麻糍、黄粿、有机鱼等乡村土味,吸引着城里人一拨拨地涌向那里品尝“舌尖上的美味”;在玉环县龙溪镇山里村,村里通过打造“动漫花谷”,让城里人不请自来欣赏美景;在安吉县,村民把马厩变成咖啡屋、将猪食盆用作洗手池、把自家老房子改造成高档民宿,开了658家农家乐,创造了一年8.7亿元的旅游收入。
去年,我省有856个村被列为旅游村,全年接待游客1.75亿人次,营业收入175.36亿元,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利器。
确权赋权:“三权”变成三份“活资产”
去年,随着我省确权赋权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们欣喜地发现,自己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三权”变成了三张“活存折”、三份“活资产”。
去年以来,我省积极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颁证率达97%以上,林权证颁证率99.7%;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60%以上;74.5%的村(社)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前,我虽然拥有宅基地,但不可抵押和交易,现在不一样了!”绍兴市柯桥区出台集体土地范围内土地房屋确权登记实施细则后,钱清镇钱清村村民陈木林成了受益者,在确权登记中,他把宅基地抵押给村集体,获得了相应的股权证,如果拿这些股权证去银行抵押,可以贷款24.5万元。“这种贷款形式方便,不用担保和抵押,而且还款压力小。”陈木林告诉记者。
德清县雷甸镇洋北村村民张成袁同样在我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得到了实惠。洋北村在村集体经济股权改革中,把村集体资产划分成2223.5股,按每股本金1200多元分到全村户籍人口,张成袁和他老伴各分得一股,以后,他俩每年都可以拿着股份享受村里的分红。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了农民增收的后劲。去年我省农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增长最快,达到了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