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义县的王宅镇,桑合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勋剑触摸了一下手机屏,二十米开外的喷头即自动开始工作了,而此时果园里的温度、风向、风速等数字也随即显示在了他的手机上。
“这个50亩的无花果果园,平时就我一人管理。如果碰到在外送货的时候,只要手机能上网或发送短信,动动手指,园子里的浇水、施肥、覆膜、盖膜等工作都能井然有序地进行。”潘勋剑说。
这套农业互联网自动化技术设施是在2012年初,由浙江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徐志福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和装配的,通过农业环境数字化远程监控和基于精确模型的农业精确管理技术应用,在果园里实现了设施农业的全面感知、互联传输和智能处理。
潘勋剑表示,“无花果是个娇气的植物,浇水多了要裂果,少了影响产量,而且还偏偏需要在后半夜浇,靠人工坚持数月哪里吃得消,现在实现了自动化,只要设置好浇水时间就可以了。除了浇水、施肥,这套系统还能远程指挥通风窗、环流风机、补光灯等设备,将环境因子精确调节到最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状态。园子里数个摄像头实现实时监控,即使人在千里之外,也不用担心管理问题。”潘勋剑补充道,“如果遇到种养方面的难题,也可将视频直接传输给省农科院种养方面的专家,在线指导那可是几分钟的事,专家们再也不用将大把时间浪费在赶来赶去的路上了。产品的生产履历信息还能通过自动生成的二维码,存入后台数据库,实现质量追溯。”
数字化生态精致栽培不但使无花果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0%,品质、销量同步提升;还使潘勋剑从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状态中解放出来,改变了传统农业在人们心目中的“脏、累、苦”印象,为现代农业增添了科学性、趣味性和高端时尚的感觉,“物联网”走进了“智慧农业”,使农业也成为了“高大上”的职业。
在兰溪永昌街道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育苗大棚内,通过自动控温系统,让娇嫩的西红柿、黄瓜苗冬天里也能享受到21℃左右的温暖。
“冬季育苗一般需要保持在20℃-30℃之间。过去是每家每户土法育苗,大棚内不但难控温,而且人和苗由于烧碳加温容易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毒,育苗成功的概率低、风险也大。”据合作社负责人胡柏良介绍,现在用上了数字化远程监控装置,将温度设置好以后,苗床的加热、保暖都能实现自动控制了。
笔者看到,苗床的底部安装了电热丝,苗床上部覆盖了保温的塑料薄膜,通过局部加热、节约电量、自动控温,每个苗床每小时耗电不超过4度。据测算,即使在阴雨天,2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一天耗电也不过200度,电费120元左右,相较过去每晚200多元的煤钱和人工费,节省费用近一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更是显而易见。出芽率可达80%以上,常年循环供应合作社内蔬菜种植基地。
以往,我省农作物大棚内温、光、水等环境信息主要凭经验判断为主,通风、遮阳、施肥、灌溉、采摘等环境调控与农事作业以人力驱动控制为主,缺乏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数字监测,与智能调控,与数量化、精细化、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智慧农业物联网与精确管理关键技术正是面向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围绕‘信息感知-传输互联-智能处理’的现代智慧农业发展主线,集成农业模型技术、农业专家系统、传感器技术、远程视频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设计开发的一套农业环境实时监测与远程视频、设施远程控制软硬件技术产品。”据徐志福介绍,为了使该系统在浙江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更便利、普及,设计之初,即将其定位在低成本、易操作,系统功能完备、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易懂易学,操作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够掌握该系统的视频远程监控、环境实时监测、生长预测预警、设备远程控制、专家交互咨询、病虫害辅助防治、产品溯源码等多项功能。
目前,浙江省农科院研发的这套智慧农业物联网与精确管理关键技术,已在杭州、金华、舟山、湖州等地区2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应用,覆盖水果、蔬菜、组培种苗、铁皮石斛、花卉、食用菌、育秧育苗等产业;农业设施应用范围包括露地生产、塑料大棚(低级)、连栋温室(中级)、现代智能温室(高级),促进了现代设施农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邵敏 连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