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国际奶价持续下跌 奶农面临卖奶难

政企合力齐渡奶业“寒冬”

  □本报记者 徐琳“以前一公斤鲜牛奶卖5.5到6元,现在每公斤3元都卖不起来。”金华市荣阳牧场负责人郑建斌最近压力很大,受进口奶粉价格大跌的影响,从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多地乳企拒绝或者减少收奶,奶农“倒奶”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奶农和牛奶产业遭遇“寒冬”。
国际奶价持续下跌
  近年来,全球各地都在大幅扩充牧场,加快了奶牛养殖,生奶产量在去年出现暴涨。而今年中国、印度、中东等新兴国家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对乳制品需求下降,市场增长放缓,以至于全球原奶出现供过于求,国际奶价从去年3月开始持续下跌。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直以来,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存在国内生鲜奶和进口乳制品两个“池子”,且这两个“池子”是互通的,乳企可以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随时调换使用。因此,国际奶价对国内行情的影响巨大。
  去年4月份开始,进口奶粉价格降至每吨1.8-2.2万元,而国内仅成本价每吨就要4万左右,为此不少乳企直接采用进口奶粉作为原材料。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UHT奶(常温奶)进口量达30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达10万吨左右,大包装奶粉则有100万吨。相比于2013年国内进口乳粉总量85.4万吨,2014年我国奶制品进口量大幅增长。
  国内生鲜乳市场受其影响,价格持续下跌。以金华为例,目前鲜奶平均收购价格为4元/公斤,8个月内降幅超过30%,预计近期还将继续下降。成年母奶牛价格也由去年上半年的1.5万元-1.7万元/头跌至1万元-1.2万元/头。
奶价下跌奶农心伤
  金华是国内奶牛养殖重地,鲜奶收购价几乎腰斩,这次危机让奶农们面临着“卖奶难”的问题。郑建斌说,“奶制品企业觉得用进口奶粉做原料更划算。”同样是250毫升装的鲜牛奶,用纯鲜牛奶和用进口奶粉调制成本相差极大,还有的企业用40%的鲜奶加60%的进口奶粉调制。
  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雅绕村奶站的负责人盛三衍,收购鲜牛奶已经十多年了,但最近这场危机,让他动起了关掉奶站的念头。“前年和农户签订的协议去年12月底就到期了,签订协议的时候说的价格是4.2元每公斤,以前多的时候收购量每天有20吨,现在只有六七吨了。但这点量也卖不掉,之前我和杭州一个公司签的合同也结束了,现在他们也不来收购鲜奶了。”盛三衍说,做了这么多年,一下子不做了,总舍不得,但没有办法,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要亏几万元,实在是没办法承受,只能选择关门。
  不仅金华,温州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从今年元旦开始,温州市生鲜奶的收购价总体每公斤下降了0.3元,目前多数养殖户的收购价在每公斤4元至5元之间。虽然收购价比其它地方要高一点,但是因为温州本地的奶牛养殖户存在“低、小、散”的问题,上规模(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并不多,饲养成本如草料、人工支出等都相对较高,因此,对本地奶农来说,盈利空间依然很小。而且“低、小、散”的现状,让养殖奶牛的散户相比乳品收购企业显得较为弱势,缺少定价权和议价权,虽然现在还能维持生产,但从长远来看并不乐观。
畜牧部门在行动
  面对奶业面临的严峻形势,1月7日,农业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协调处理“卖奶难”。我省有关部门也积极出台应对措施,通过加强生产动态监测,建立奶业生产周报制度等多种措施,积极稳定奶业生产。一是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力争做到不拒奶、少限奶、不倒奶、少卖牛;二是切实落实好后备奶牛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奶牛标准化养殖等政策;三是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服务,指导业主通过调整牛群结构、饲料结构,淘汰生产性能低奶牛等方式,控制生产成本,减少经济损失。
  金华、温州、宁波等地也通过要求本地乳企履行收购合同、拓展使用渠道、增加补贴等方式保护奶业生产。如李子园牛奶有限公司改用本地生鲜奶加工乳饮料,日增鲜奶消耗40多吨,宁波市积极研究出台青贮玉米、牧草种植等补贴政策,帮助养殖场(户)度过难关。
奶农奶企合力保生存
“为了保护养殖户的利益,我们的收购协议中有淡季、旺季收购价格一致的保护价政策。”面对奶业“寒冬”,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办主任林主恩说,这个保护价,是通过综合养殖户的养牛成本、一年中牛奶淡旺季价格平均值等数据综合得出的。今年的收购价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保护价。同时,长期收购协议也保证了养殖户牛奶的销路,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因为国外奶粉价格冲击而导致生鲜牛奶找不到买家,林主恩表示,即使是在一年的淡季,“一鸣”还是会按照协议,对农户每天提供的生鲜奶量照单全收,“多收的生鲜牛奶,公司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消化。”
  据了解,温州各地区的奶牛养殖场,是一鸣公司生鲜牛奶原料的主要供应者,目前全市的生鲜奶有八成被“一鸣”所收购。林主恩表示,虽然该公司的部分产品中也使用了复原乳,但生鲜牛奶会提升乳制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因此,对生鲜牛奶的需求量不会因为进口奶粉的冲击而明显缩减。
  黄兆旅是苍南的一位养殖户,他的养殖场里有奶牛100多头。“一头小奶牛要3年才开始产奶,奶价如果跌到4元,我就要亏本了。”黄兆旅跟记者解释说,一公斤牛奶的成本,不仅仅是一头成年牛吃掉的草料,还有许多额外的支出,比如每年需要进行奶牛的更新换代,工人的工资等等。“我正在考虑卖掉几头小奶牛,减小规模以防风险。”
  与黄兆旅一样的奶农还有不少,面对困境,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寻求自救途径,希望平稳度过奶业“寒冬”。
延伸阅读
为什么常温奶占多数
  数据显示,目前的中国液态奶市场,常温奶占比70%~80%,巴氏奶的市场份额不到30%,而且常温奶的增长速度远超巴氏奶。
  事实上,在中国关于常温奶和巴氏奶的争论持续了多年。
  常温奶也称UHT奶,采用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技术,4~10秒内用135℃~140℃超高温灭菌,并以利乐砖为包装,由此获得6~12个月的保质期和无需冷藏的常温保存。
  巴氏奶又称鲜奶或低温奶,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特点是采用72℃~85℃高温杀菌,一般保质期在7天,需要低温冷藏保存。
  进口牛奶到达货架需要较长时间,这也是进口牛奶绝大多数为常温奶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入境周期长
  对于进口牛奶来说,首先要经历的,就是长达2~3.5个月的出关、运输和入关流程。
  一罐保质期12个月的进口牛奶,3个月运输,加上保质期最后3个月不易销售,黄金销售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
  进口牛奶要经过出厂检测、出境检测和入关检测三道程序。一般乳品厂生产完成后先做出厂检测,然后送去实验室培养细菌,做抽检,将报告提交主管部门,拿到卫生证。有了这些证书和装箱单等,才能通过轮船出口中国。澳大利亚品牌德运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富祺仕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颖说:“到了中国,清关、完税,包括等待卫检证书,还需要至少一个月。”
  到达中国的产品还不能马上销售,要放在海关和商检认可的监管仓库,等待中国检疫局发给代理商可销售的卫生证书,这些产品会被带去检疫局的实验室抽检。
为什么低价
  目前,牛奶的关税是15%,增值税是17%,再加上营销渠道费等其他成本,似乎很难赚到钱。
  而进口牛奶的价格并不算高。例如,1号店在售的欧德堡全脂纯牛奶(1L)单价为10.9元,纽麦福全脂纯牛奶(1L)单价为9.9元;国产的三元特品牛奶(1L)单价为11.9元,伊利纯牛奶(1L)则为10.5元。
  乳业专家王丁棉说,进口牛奶代理商一半是亏本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赢得知名度,一些进口牛奶会将价格压得很低,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
  而定价高低,实际上与不同品牌的定位与战略有很大关系。“德运从来不会卖到很低,我们有指导价格,为了维护品牌形象,我们只是做买一赠一。”澳大利亚品牌德运定位是中高端产品。
  但来自德国的德堡并不打算做高端牛奶的概念,他们的目标是使进口牛奶成为中国家庭可以信赖并长期使用的产品,使大多数家庭可以支付得起。
  进口牛奶的低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原奶价格低于国产牛奶。欧盟2014年原奶降价幅度之大十分少有,根据IFCN(国际牧场联盟)最新数据,2014年10月全球原奶价格持续下跌,达到34.8美元/100Kg,约合人民币2.16元/Kg。而2013年,全球平均奶价是人民币3.2元/Kg。 马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